——复旦教授于海的哲学课听后感
今天于教授讲了一节精彩的哲学课——何为自我及自我意识,从神经科学到社会科学和精神哲学。德尔菲神庙有一句话叫: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存在一个终身课题,认识你自己。
一、自我的身体性。
自我是大脑里扎寨的小人吗?
大脑组织如同互联网,没有老大。
如果存在一个决定一切的“自我”,大脑里并没有这样一个自我,自我并非大脑中的一个实体。自我非我脑,但离不开脑。
这个辩证关系使我们难以理解自我,只要记住了,他们没有老大。自我不一定是呢,但离不开脑,该有其他的神经系统,意识形态等等。我们的脚被石头绊倒了,第一反应是脚神经,然后迅速传传送到大脑,这样才会产生一切应变措施。
二、自我的主观性。
自我作为感觉、感情和感受的存在,自我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精神主体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上,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强调的是精神主体对自我的反思和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
自我意识不仅仅是关于我的思考,而是涉及到对自身存在经验和行为的深刻反思和理解,这种反思和理解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此外,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个体对你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与周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这种结构反映了自我意识不仅是对自己的认知,还包括对自己情感,能力,性格等多方面的体验和评价。这些都属于主观性的范畴。自我意识的目的性和能动性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自我主观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认知来看全世界,来定义与周边的人的关系。
同样是妈妈,孩子有时候特别地喜欢她,有时特别地讨厌她,这样对立面的思想都带有主观能动性,带有个人色彩,还有时间和空间的因素。
三、自我的社会性。
自我并非与生俱来。天地只生了一个一个人,并非生成一个一个我(钱穆),自我是在社会中生存。
这里也就是说:自我乃社会化之产物。自我作为角色,责任,道德契约权利主体的存在。
一个人如果与他人没有任何交往,他也可能在离群孤独的状态下长大成人。一旦到社会之中,他便立刻得到了他所需要的。镜子。
谁是关照自我的镜子?
对别人眼里我们的形象的想象,对他这一形象的判断的想象,这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耻辱等。
社会自我还包括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或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这表明社会自我不仅关乎个体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还涉及到个体对自身在社会互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人是群主与动物,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责任、道德、契约和权利等等。
四、自我的超越性。
作为大我无我的神性,存在超越性。
无论一个人在世界上想有多少东西,能有多少健康和最大的安适,假如他不是受人尊敬,他就不会满足。也就是说无论地位高低,是否人人都想得到尊重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马斯洛需要最高层次——自我价值的实现,被人尊敬。
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这样自我超越的圣人,这样的人过着一种具有人格尊严和精神圆满的生活,并与他人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同时也允许他人过上这样的美好生活。
自我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成长的概念,既社会化又超越经验,而追求一种高尚的自由的存在,这就是自我作为精神的存在,儒家将称之为“圣”,佛家称之为“佛”,道家称之为“道”!
原来“认识你自己”并非简单也不是那么复杂,这是一个终身的课题,永久动态变化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精进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才能真切地“认识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