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六,我和老公去看望一位病愈出院的亲戚。
闲谈中聊起了如何让孩子懂得用功读书,不用大人操心。
这位亲戚讲起了她小时候的事,我深受启发。
她十五岁的时候,上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很一般。她们家是农村的,家长并不特别在意她的成绩。
一个星期天,她和她母亲去地里种土豆。她母亲挖坑、撒肥,她撒种、埋土。
那时候没有化肥,农民们用的都是农家肥。农家肥一般就是猪粪、鸡粪、人的粪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得来的。
春天的风很大,时不时地还会来股小旋风。母女俩一边干活一边说话,突然,一个小旋风卷来,一粒很臭的粪便钻进了她的嘴里。她呸呸地吐掉,恶心得不行。
不大一会儿,她的身上、脸上全是土,鼻子孔里都是黑色的。
她不想干了,站在地头,紧闭着嘴,不再说话。
她的妈妈看着她的样子,笑着说:“这点苦就受不了了?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考不出去,将来可得比这个苦多了。你看看妈,这些年干的什么活?受了多少罪?”
那天之后 ,她完全变了。不再贪玩,不再偷懒,每天晚上学习到很晚,学习成绩蹭蹭地往上窜。仅用一年时间,就从班里的差等生一跃成了前十名的尖子生。
初三中考,她的父母不想让她上高中,她就听话地报了幼儿教师的志愿,如愿以偿做了一名幼儿教师。
提起这事,她开心地笑着说,真要感谢那粒粪便,吃了屎才懂得发奋图强。
现在的孩子,生活太过安逸,不会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没有危机感,没有不学习就没有出路的紧迫感。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呢?一味的说服教育,肯定是苍白无力的,毫无效果的。那我们能不能人为地刻意制造一点“吃屎”事件?
让孩子自己醒悟过来,在他心里,要有一个概念,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将来只能去“吃屎”。
可是怎样制造“吃屎”事件呢?这似乎有点难。我能想到的,只有带他去偏远地区,让他看一看生活艰难的现状。
我记得在电视上看到,有的地方,很小的孩子上学,就需要翻山越岭,走好几十里的路,甚至还要爬梯子,趟河,陡峭的悬崖峭壁边上,只有一根绳子做围挡,稍不小心就有坠崖的危险。
之前有个《变形记》的节目,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两个孩子,互相交换,到对方家里住一周。
这个节目很有意义,既能让条件优越的孩子体会到生活中的艰辛和不易,也能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树立起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一箭双雕。
如果可以,真应该让孩子们都来参与这样的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