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爱犟嘴”,经常被父母训斥“脾气差”、“接受不了批评”、“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
这可能是很多青少年也都会有、甚至被认为听不进道理的一种“毛病”。
成年后,我很长一段时间,被困在这种“一听批评就应激”、“没办法坦然承认错误”的“羞愧+愤怒”的矛盾状态里。
但有句话,像有魔法一样,改变了我这种状态。
那就是——“我应该”。
有次,我在写作。婆婆灶上炖着一锅牛肉,要出门办事,请我帮她设个闹钟,炖好后关下火。
我当下满口答应,但闹钟响时,我却完全忘了要干什么事。
结果,那锅牛肉就一直烧着,直到锅被烧得乌漆嘛黑,牛肉被炖成了炭干儿;
直到我婆婆回来,大喊怎么一屋子糊味儿,我才惊觉!
这件事,放在我熟悉的场景中,我应该会被痛骂:
“专门给你说了,你在干啥呢?”
“一锅牛肉好几十,全被你糟蹋了!”
“把家里点着了,就好了……”
而我,可能也会找各种理由强辩:
“忘了我有什么办法!”
“怎么什么事都全怪我?”
但当时,我清清楚楚记得,我婆婆只略带遗憾地说了一句:
“哎呀,你在忙,我应该关了火出去的。”
然后,就开始收拾锅子和安慰我。没一丝责备的意思。
这样的反应,让我很受震动。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犯了错,听到的不是“你应该...”,而是“我应该...”。
明明是我犯了错,婆婆却最先“检讨”自身。
当时,我一改往日的“犟嘴”,立马道歉:
“不不不,是我的错,居然搞忘了,太不应该了,太危险了。还好你回来了。真是可惜了你这么好一锅牛肉。下次设闹钟我一定把提醒加上。”
著名心理学家、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说:
“如果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谦虚地承认自己并非无可挑剔,那么别人在听到批评的时候,就不难接受了。”
犯错,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恼怒、羞愧的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先得到安抚,孩子就很难专注自身,更别说理性思考。
如果这时候,还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毫不客气地批评、指责或建议,那无疑是在雪上加霜。
这时,即便道理讲得再对,孩子都很难受用;反而还会把“道理”当做一种“攻击”,抵挡回去。
一句“我应该...”,既是在安慰:犯错,多正常啊。你看,我也有没做好的地方......
也是在示范:承认错误,反思不足,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我们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比孩子多很多,但走过,就忘了。
总用自己现在的视角、判断、标准去要求孩子:
“你应该宽容”、“你应该有同理心”、“你应该学会反思”......
但回想一下,我们几岁、十几岁的时候在想什么干什么?现在的我们,真的做到这些了吗?
用同理心,宽待孩子;用自身行为,影响孩子。
这才是言行一致的讲道理。
这时,不用你把道理说尽,孩子也会向你所展现的品格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