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们儿明家的死了!听说是跳唐河死的。
我费力的搜索了好久,才终于拼凑起来那个女人的样子来:内蒙古的,满族人,个子高高的,身材十分匀称,白皙的脸庞上一双大眼睛如一汪清澈见底的清泉。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一头乌黑的头发,总是高高的梳成一个发髻 ,然后在流海上方的额上堆起一个蓬松的发端。那时候,还十分年幼的我会经常好奇地猜想,她挽起来的秀发到底有多长……

直到有一次放学路过西河,刚好看到她弯着腰在河里洗头,那从她头上倒垂下来的乌发蘸足了水 ,像一道瀑布直直的挂下来,末端还在水里飘浮着。
我们村子自东向西以村子中间的大坑西头的十字路口为界,以西的人叫东边的为东们儿,以东的叫西边的为西们儿。
我家在东们儿,幼时的我又特别宅,所以许多村子里的新闻都是靠母亲在饭桌上的唠叨获取点滴。
因为去村部的小学上学,总要穿过一个村子出去,所以会经常路过西们儿。后来,又因为跟最西头的老宗其的外孙女王梅珍要好,甚至会留宿她家,而明家就是梅珍家的前院。所以才会对明家的这个媳妇有了过多的接触。
那时候 还不知道什么是普通话,只是觉得这个俊俏的媳妇柔声细语的话音有点怪异但又十分好听。后来才知道,普通话原来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而这个女人是为了能让别人听得舒服才刻意改良了她原本字正腔圆的口音。
明倒是算得上玉树临风高大英俊的那种类型,好像经常在倒腾生意,却经常失败。而他的满族媳妇开始会在院子的一角养起鸡和鸭,也会抗起农具去地里干活。现在想起来她当时那穿着坡跟凉鞋,挽着高高的发髻,抗着农具婷婷袅袅走在田野里的样子,丝毫不逊色现在的网红李子柒。
改革开放加快经济步伐让很多世世代代耕种农垦的人们开始不再安分守己的守着那几亩土地了,一大批一大批的涌向外面。很多原本端着饭碗就能凑在一起的露天大餐桌也消失不见了。
偶尔有一次回乡帮助父母收秋,在田头遇到一个中年妇女,操着一口正宗的乡音大着嗓门跟几个乡人聊天,聊天的内容大致是,她在城里车站跑客运三轮,跟同行争抢客户和对方撕打的情节。她眉飞色舞一手叉腰的把她脱下鞋子抓住对方头发,把鞋底都摔断了的场景描述得绘声绘色,听到的人如同身临其境。
散开后,我问母亲那个女人是谁?母亲说,明家的,搬城里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了。
我久久的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依稀间,还是当年那匀称的身材,不过膀臂有些粗犷,但那高高挽起来的发髻却丝毫没有痕迹了。
明家的是跟明生气失踪了好几天,几天后在唐河里漂起来的,人都腐烂了。因为正赶上疫情管控,村里人都不愿意帮忙下葬的事儿。明家里的老屋也塌了。明的两个女儿找了专门负责丧葬的礼仪公司,把尸首和棺木拉到坟地里,在野地里给她入了殓安葬了。

两个女儿都没有哭,只是明年迈的姐姐拍打着棺木失声痛哭:这下不做了!并数落明多年来不断的风流快活,明家的苦不堪言,早就精神恍惚了。特别是已经年过六十的明还是经常拈花惹草,才让他媳妇一气之下寻了无常。
别人故事情节再曲折,合上书卷就翻过去了。只剩下一声叹息。
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片云雾,风一吹就散了。如同草上的露珠,太阳一照,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我还是想写写这个女子,至少,她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过一回。尽管这个世界把她扭曲得有些暗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