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9f091c4fc999e178.jpg)
原作名: La pelle
内容简介:
一个离奇、幻灭、让我们陌生的野蛮世界
一份引领人们通往欧洲地狱最深处的指南
米兰▪昆德拉倾力推荐,马拉巴特反战之作
以黑暗的诗意唤醒人类良知
《皮》的情节很短,但人类无限长的历史在其中时时呈现……让人看见什么是令人悲伤、不会改变的人性。——米兰▪昆德拉,《相遇》
《皮》出版于1949年,198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小说以二战时期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解放意大利为背景,记述了主人公作为盟军联络官在那不勒斯的所见所闻,刻画了一幅幅战争背景下的意大利平民、美军军官、欧洲上流社会贵族的生动画卷,凸显了人性的多面,展现了战后欧洲的精神状态。作者马拉巴特以亦真亦幻的文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为了生存和皮会堕落,为了尊严和信仰也会救赎,这也是本书起名“皮”的原因。
作者简介:
库尔齐奥▪马拉巴特(1898-1957)
Curzio Malaparte
意大利作家、记者、外交官。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在欧洲,意大利的腿就像鳌虾那样屈躬着张开,而拿波,则是那个缝制的伤口,无法发声的声带和细口瓶。在这本《皮》里的报告文本语言,是继《完蛋》后的又一次升级。马拉巴特的长段,是纪实文学里的伯恩哈德/塞巴尔德。(建议看吉林版)
# 战争没有胜利者,这就是马拉巴特对战争的看法。失道者、不义者早早就耗尽了道德与廉耻,而所谓的胜利者也往往在战争中堕落,更何况人类对于胜利与失败的定义本来就太过轻薄,正如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身份——正是因为失败才成为了胜利者。所以讨论战争的胜负并无意义,因战争是玩火的政治家引发的火灾,无论谁胜谁负,烧毁的都是人类共同的“财产”。
# 《皮》库尔齐奥的作品 身在其中不知所以然,回想却会回味无穷。这是一本二战的背景书,表达了作者批判战争的主观意识,“瞒天过海的婴儿肉食”“残忍残暴的人皮过道”“自欺欺人的儒艮美食”作者最后说“赢得战争是一种耻辱”
# 真的是充满诗意的黑暗,一边深感凝重一边起鸡皮疙瘩
贰:
在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很多作者都注重反映战争对人类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刻画了一群从纯净的学校直接跳入残酷的战火的年轻人,他们在战场上经历的一切都超出常人的想象。伦茨在《投敌者》中讲述了被遗忘在战场后方的一群散兵游勇,他们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勉强求生。
在反战小说《皮》中,意大利作家库尔齐奥·马拉巴特同样聚焦在战争对人类的精神伤害上。米兰·昆德拉评价道,《皮》“让人看见什么是令人悲伤、不会改变的人性”。
《皮》是马拉巴特的代表作之一,于1949年出版,并且在198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这本书通过一个意大利联络官的视角,展现了战后那不勒斯的众生相。在作者眼中,不管是平民、贵族还是军官,经过战争的摧残之后,他们的灵魂都变得残缺不全,甚至只剩下一副可怜的空皮囊。
战争中的伤亡本就惨重。如果幸存下来的人都丢掉了灵魂,在内心死去,失去了尊严、信仰、自由等精神追求,只剩一副躯壳如行尸走肉般的苟延残喘,那么,即使牺牲再多生命,即使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一切努力也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这样的话,“赢得战争是一种耻辱”,这也是马拉巴特对战争的最大控诉。
战争中最先遭殃的是平民,战后仍是如此。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当盟军部队开进城市的时候,那不勒斯人就进入一种诡异的生存状态。物价飞涨,人们为了获得食物,不惜出卖包括身体、尊严、自由在内的一切。一个女孩子的价格,竟然抵不上一公斤羔羊肉。这些平民的所作所为如此荒诞、丑恶,甚至令人作呕、愤怒。然而,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只不过是绝境中求生的可怜人,为生存所迫。作者称之为一场与众不同的瘟疫,因为这种瘟疫“不会腐蚀身体,但是会腐蚀灵魂”。活下去是眼前最重要的事,为了这身皮囊,平民们早已丢掉了灵魂。
在不时的轰炸之下,城市如此脆弱,“变成了一摊被一个过路人踩扁的牛粪”。死亡侵入那不勒斯的每个角落,哀悼成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而“泪水是那不勒斯人的口香糖”。战前收垃圾的马车,在战后穿越一条条小巷收集死尸。可怜的人们满怀恐惧并谨慎地把罹难亲友的尸体搬上这些马车,以这种无奈的、潦草的葬礼形式跟亲友作别,期待死去的人终于得以安息,希冀能藉此博得些许安宁。
痛苦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对死亡和丑恶的无力感侵蚀着人们的内心。那是一种可怕的寂静,巨大、冰冷、无处可逃。被它抓住的人,如同主人公梦里那些被摘掉了声带后推上手术台的狗狗们,任由宰割,却发不出任何声响,甚至从眼中流露出惊人的温柔。
年轻人以一些极端方式来反抗世界。有些人反对英雄主义,自恋、绝望、麻木不仁、对道德漠不关心,宁愿陷入虚无,沉醉在一种病态的、精神上的享乐主义之中。另一些狂热的年轻游击队员,甚至在教堂的台阶上残忍处决同龄少年,只因为对方不知所谓地喊着法西斯的口号,哪怕只是为了固执地回应挑衅。正如书中用扫帚赶跑他们的教士所说,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原本是好孩子,“可是赢得战争这件事把他们毁了”,他们忘记了怜悯、宽恕、救赎,只学会了仇恨。因为内心充满仇恨,他们犯下了肮脏可怕的罪行而不自知。
战争是为了什么?那么多人献出生命是为了什么?难道只为换来仇恨和绝望,只为得到无数失去了灵魂的皮囊?美国军官杰克的死,让主人公意识到了他周围和内心死去的东西,那种愿意为了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灵魂去经历痛苦并进行战斗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为了没有灵魂的皮囊。
作者在最后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基督死去是为了教会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牺牲来挽救世界。如果不能挽救世界、不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灵魂,那么,“赢得战争是一种耻辱”。
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曾经历了特殊的角色转变。它先处于法西斯阵营,而后随着墨索里尼政权倒台,盟军登陆,又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意大利因为“失败”才成为了“胜利者”。
在意大利作家库尔齐奥·马拉巴特的小说《皮》中,关于“胜利与失败”的思辨就是重要议题之一。《皮》是带有纪实色彩的小说,它脱胎于作者在盟军登陆后担任联络官的经历,而其中的主人公更是直接与作者同名。这部作品通过联络官马拉巴特的第一人称口吻展开,讲述了他在盟军登陆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把各形各色的人在战争噩梦中翻滚的状态呈现出来。主人公在与杰克·汉密尔顿、吉米·雷恩等盟军军官的交谈和交往中,不止一次地讨论和思考意大利与盟军的“胜利”,在他看来,意大利的“胜利”来得可悲,甚至盟军的所谓胜利也值得商榷。
在《瘟疫》一章中,加入盟军的意大利士兵穿上了重新染色的英军军服,士兵们可以发现上面的弹孔和血迹——它们是从战死和负伤的英军身上换下的,而造成这些痕迹的就是曾在北非、西西里与英军作战的意大利士兵。意大利人与敌人厮杀,却因为最终的失败换上死于己手的敌人的军服,成为了“敌人”,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怪异的、嘲讽的一幕让主人公开始深入思考似乎立意“单薄”的胜利,而军服也具有呼应小说主题“皮”的意味,它是胜利的皮,通过换上对方的军服,失败和胜利就被轻易地切换了,这让人不得不深思反省。
临时当局划定禁区,提醒士兵和居民注意防范瘟疫,但无形的“瘟疫”却无法禁止,那是“胜利的瘟疫”。意大利人民战胜了纳粹,代价是丧失了尊严。他们被盟军“解放”了,而随后飞涨的物价却让他们又被“奴役”了。他们面对暴力与混乱时,勇敢地抵抗,百折不挠,但在拥有和平与秩序时,他们却因为饥饿、生计、物欲争相谄媚献笑,鬻儿卖女,出卖身体。面对这种悲哀,马拉巴特不无悲愤地说:“比起‘瘟疫’,我更喜欢战争,因为当解放来临的时候,‘瘟疫’会令我们所有人变得肮脏、堕落、屈辱。”
作为“解放者”的盟军,特别是来自域外的美军官兵也在胜利中“一败涂地”——他们赢得了战争,却丢掉了道德和羞耻。他们去观看侏儒,观看“那不勒斯的处女”,消费那不勒斯的沦落,马拉巴特将之概括成“为了感到自己是英雄”而观看他人的堕落,他对吉米说:“没有这些表演,你们就不会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在奔赴罗马的途中,美军特意绕道,选择历史上所有征服者进入罗马城的道路,当马拉巴特为士兵们指出卢库鲁斯、凯撒、苏拉、西塞罗的坟墓时,尽管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他们的历史,但还是蜂拥在墓碑上签满名字,对无名的“胜利者”来说,有名的死人和历史不过是签名板而已。
与主人公交集最多的杰克上校则可以看作是道德与文明的化身,他在战前被聘为大学教授,是运动健将,热爱欧洲文学,对希腊诗歌和古希腊怀着“儿子般的感激”,会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能够背诵整部《伊利亚特》,会为人们遭受灾难、失望、痛苦而脸红……杰克的身上似乎汇集着所有的美好,但他最终仍死于战争。道德死于战争,这就是作者的断言。
库尔齐奥·马拉巴特是欧洲最早警醒法西斯的作家,早在1931年就因出版反对希特勒及法西斯的著作《政变术》而遭囚禁和流放,二战爆发后曾作为战地记者深入东线战场采访,后又亲历意大利的解放,在见证到战争的所有面目之后,他的这部《皮》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不以那不勒斯为界,也不限于意大利乃至欧洲,而是用“世界人”的眼光去审视战争。凭借如此广博而犀利的目力相助,我们也得以更清晰地看到,战争是人类因为无知、愚蠢、贪婪玩火引发的火灾,无论谁胜谁负,烧毁的都是人类共同的“财产”。战争没有胜利者。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