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偶然看见2017乌镇戏剧节的海报,甚是喜欢,豁然开朗般的遇见,击中近日所见所闻的点滴体悟。
1.
在网上看到电影《二十二》介绍时,脑海中联想的是几年前看过的电影《南京,南京》,同样的故事背景,一个聚焦战争发生时空的血腥与绝望,一个叙述战争遗留下的伤疤与消逝。
将近期颐之年的老人或独居生活,或子孙儿女陪伴左右,喂猫唠嗑逗孩,一天,三餐静坐听雨,亦一年。抛开历史在她们身上留下的标签,你看的不过是一群平凡普通的老奶奶,在日复一日的清淡日子里,静待天命。她们的仪态与神情,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起来刚过世的奶奶和外婆。
镜头很慢,故事很远。那一段沉重的历史我们终归没办法设身处地去感受,不过是通过镜头,从她们历经荆棘与荒凉的身上,瞧见了早已成为身体一部分的狰狞伤疤。
你会不由自主地憎恨起曾经战争里的那些秃鹰,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向惨遭蹂躏的她们伸出援手。对立,温柔。可仔细静思,她们无辜承受的一切,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都过去七十多年了,没什么好说的。”奶奶们不愿提及支离破碎的过去,几番追忆也不过以哽咽收场,“不说了,不说了”。
与其说是沉痛地失语,毋宁视为忠于生活地静默。风华正茂的青春里,等待着的却是来自命运最残忍的践踏,要如何忘却,要如何苟且。
一眨眼,物是人非。于她们而言,过去早已在时间的腐蚀下日渐模糊,依旧清晰的不过是每天睁开眼看得见的日子,自她们选择臣服于生活那一刻起,伤痛毅然被尘封,从泥水坑里爬起来,拍去掌心尘土,接过一个被命运可怜施舍的馒头。努力活着。
2.
前几日看到关于凉山儿童的报道,因为原始家庭的阴暗凄凉,他们逃离,投入另一个残酷的牢笼,在本该享受童年,学习玩耍的年纪,不得不通过拳击的学习与竞技,维续生活,至少不让原始家庭的悲剧重演。
有人指责拳馆利用儿童挣钱不合法,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残酷的牢笼,在这些孩子举目无亲,食不果腹,孤立无援的时候,给了他们微弱的温暖与光亮。
来到这世上不由自己决定,就连自己的生活亦没有权利选择。拳馆关门,孩子们被要求接回家,那个贫瘠的,千疮百孔的家。他们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只知道曾经是拳馆让自己看到了改变生活的希望。
对与错,好与坏,谁又能从一而终划分清楚。就像你无法驱赶自己的影子。
2个看似完全无关的故事,在拨开伤感与同情的外衣,裸露出相同的底色:命运的戏谑,生活的温凉与绵长。
戴着过去那副沉重的枷锁,老人们踏着生命的轨迹,维继绵长的生活,偶有温暖,不缺凄凉。少年们无力改变原始家庭的沟壑,只身奔赴命运的设定,用生命换一个不愁温饱的现在,赌一个未知的将来。二者之间隐秘的相似,像微弱的神经颤抖着。
致力于给老人们讨要公道的青年历经三十余年,仍无法改变她们的现状,只能目送她们衰老,逝去。面对镜头,就连自己也忍不住感慨个人能力的局限,无力改变一切,却生生惊扰了老人们原本的生活。
惊扰从不曾歇息过。拳馆的招募与培训是惊扰,让少年走出大山,看见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网友的关注与声讨是惊扰,让他们离开拳馆,被“解救回家”,看似最好的安排,我们却在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不舍。
所以,纪录,报道,意义何在?
如果没有窗,又怎会有光照进来,如果没有光,又怎会发现影子原来如此长。
或许一切不过如乌镇戏剧节的海报所呈现的:“明”字像一扇窗,光打进来,拉开长长的阴影。
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光亮,都渴求光明驱散生活布下的天罗地网。
越过苦难筑起的围墙,旁观别人的命运,我们无力改变什么,但真正需要解救和同情的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呢?不论是谁都会在阳光下留下阴影,或短或长。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是光,透过别人的阴影参照,看清楚自己的轮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