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与决策是一套完整的心智能力,
它涉及很多直觉、情绪、情景的干扰项。
然而,在没经过刻意训练之前,
很多人对这些因素的把控能力是非常弱的。
因此,我们找了一个很直接的方法,
就是让自己“看到”决策失误之后的风险,
即凡事从最坏的结果想起。
有人可能会说,都是成年人了,谁还不知道风险?
但令人尴尬的是,现实中
因为对风险没有敬畏心而闯祸、失败的人,
从做生意到日常生活,不止一个。
心理学早已证明:
人们会选择性地去感知
那些他们所期望和愿意看到的事物,
且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有过度自信倾向。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避免这一倾向的做法,
就是倒过来用这个规律:
刻意地去关注原来不注意或想回避的事情,
也就是提前主动感知风险细节。
所谓“感知风险细节”,
是指实实在在地去感受潜在风险
对自己的身与心带来的影响,
然后再去评估取舍。
这可以用在买房这样的重大人生决定上,
也可以用在周末要不要早睡这样的小事上。
你需要学会用这一技巧,
来区分模模糊糊知道风险与感受到风险
到底会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少有人在做决策、定取舍时,
会细细感受细节以及它们给人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
我们不妨在以下具体的决策场景中
感受一下风险与风险细节的区别:
1、厌倦了眼前的工作,直接裸辞
模糊地知道有风险:
可能不会马上找到工作,但正好让自己思考一下要做什么。
提前感受风险细节:
如果我连续6个月找不到工作,对自己的简历有什么影响?
对自己的社保有什么影响?
对自己找到更好工作的信心与选择有什么影响?
2、刚结婚就被长辈“催生”,半推半就地生了孩子
模糊地知道有风险:
可能会有些经济压力,但早晚都要生,
不如趁年轻体力好时早点儿生。
提前感受风险细节:
有了孩子,谁帮我带?
我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投入事业,
掌握升职加薪的节奏,以缓解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
预计明年初就会升职,到时休产假是否会有影响?
你也可以试验一下,想象处在上述场景中,
当对比了两种不同的风险认知状态后,
你会草率地选择“爱咋咋的,就先这样吧”的方式做出决策,
还是会跟自己说“的确太有风险,
先缓缓,我得再做点什么来帮助我做决策”?
心智的练习,是需要情景与细节支撑的。
上面这个情景对比,
其实是一个很直接地看清风险细节的方法。
为了方便大家使用这个方法,我们额外总结了上手技巧:
作者 | 文娅 仲佳伟
来源 | 笔记侠(ID:Notesma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