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当我们都学会假装时,谁的话都没办法真的被相信了
今天来聊聊关于说话的话题。
更具体一点,是关于话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白天遇见了一个类似于灵魂拷问的问题——
“第一次去姐姐新家要不要买点啥?”
本来我完全没有这方面想法,觉得就简单去吃个饭,搞那么复杂干嘛。
但是架不住我妈念叨,即使很不情愿,不想再又落一句“你一点都不懂人情世故”。
回去路上我就直接问,要不要买点啥。
我姐的回复是不用。
我就说,“你这么说,我就这么听了。”
这样一问一答我自己觉得很舒坦。
这东西和钱没关系,因为再买啥也花不了几个钱。
我只是不喜欢一个很简单的吃饭搞得礼尚往来的宴会式的,一点都不轻松自在,好累呀。
不过转念一想,发现真实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案例。
买了东西去某些人家,主人家会说,“哎呀,来就来嘛,还买东西干嘛……”
大部分时候呢,要是你真的信了这句话,不买东西,那往往又会被别人暗地低估,“这人真看不清形势……”
所以,很多时候别人说的话我们是没办法当真,不可以当真的,因为当真会有不好的结果。
可是,反过来说,以我为例,很多时候我并不需要一些东西,但是你硬要给我买,我会真的觉得很不舒服。
尤其是你问过我,我说过我不要,但是你又各种操作最终买了给我,我一点都不会领情,甚至很烦躁。
这点我妈尤其喜欢做,每次看起来打电话问我要不要,我说不要就开始各种说,最后我再坚持说我真的不需要,然后就挂电话,结果隔不多久,东西还是买了。
每每遇见这种情形,心里都很无语。
为什么她就是不愿意相信我是真的不需要呢?
忽然想起一个段子——
你去别人家吃饭。
吃了一些后说“吃饱了”,主人会劝你说,“哎呀,才吃这点吗,不要客气呀,再来点嘛,我给你添饭……”
你可能会坚持说,“诶呀,我真的吃饱了,谢谢……”
对方又会再坚持,你会再拒绝,如此反复,最后的结果可能是——
你终于拗不过,觉得说,哎呀,再吃点就再吃点嘛,也撑不死,不然这弄得太麻烦了,选择了再吃点。
主人会怎么想呢?“看吧,我就知道你是和我客气……”
这么想着,主人顺带觉得客人很没劲,一点不真诚。
而客人呢?
觉得主人也真是热情过头,自己真的不需要了,但是还是非得再来点……
关键是,这东西还没出说理去,大家都觉得对方不OK,但是关键点不就在于,我们并不相信对方说出的话是真话吗?
又为什么我们不信呢?
也许是文化氛围使然,我们习惯性的客套礼貌将就谦逊内敛,导致我们对直给式的真诚回答反而持一种怀疑态度,“你并不是那个意思”。
“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
可是有时候让人难受甚至悲剧的事情就在于此呀——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都不相信对方说的就是真心的。
于是有了很多的循环误解,最终大家花了很多的心思来处理无甚意义的事儿,心里还憋屈得不行。
瞬间想到黄执中在奇葩说一期节目中说的话——
“我们这么猜来猜去,好累呀……”
这句话的背景是那次的辩题——
“父母主动和你说自己要去住养老院,你答不答应?”
实际上,在国情之下,无论你怎么做都可能是错的。
如果你同意了,一定有人指责你——
父母说去你就让去吗?他们还不是不想给你添麻烦,哎,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了都还不想给儿女添负担……你们还有没有点孝心了?
如果你不同意呢?也一定有人说——
你这怎么当儿女的,父母都自己说想去了,你还拦着不让,有有没有点孝心了你们?
好了,你看,无论怎么选,你都可能“没孝心”。
现在你想再去确认下,父母是不是真的想去养老院,于是你去问——
“爸妈。你们真的想去住养老院吗?”
这时候父母也开始嘀咕,你这是想挽留我们呢,还是想确认信息?
父母和你说,真的想去。
好,你觉得万事大吉了吗?
不是的,刚才的两轮问题会再次重新演绎,会加重你没孝心的评价。
可是有意思的是,我们自始至终都是在揣测父母的意愿,并根据周围人的评价去选择性地相信父母的话。
问题来了,父母真实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就接收不到呢?
这就是最开始案例的坏处——
当我们都学会假装时,没有人再有机会让自己真实的声音传递出来。
因为所有人都会想,你不是那个意思,你只是在考验我,测试我……
希望,未来的我们对自己,多他人,多一些真诚吧。
相信对方表达的就是他的真实诉求。
如果最后发现对方是假装的,可以有一下考量——
澄清自己的价值准则,真诚,说什么就是什么,听什么就认什么。
选择对方试用的语言体系,和他客套。
直接远离,尤其是你反复澄清价值观的动作做了之后。
希望我们可以轻松自在地活在更加真实一些的语境中,少一些猜测上的精力损耗。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