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人讲了一个老掉牙的笑话,有一个老师提问他的学生,问道,圆明园是谁烧的?
学生回答:“不是我烧的”,老师非常生气,学生更加惊恐的回答,圆明园真的不是我烧的。
老师更加生气,于是打电话给孩子的家长。电话接通之后。老师就劈头盖脸地说道。我问你儿子圆明园是谁烧的,你儿子竟然说不是他烧的。
孩子家长也是毕恭毕敬的说:“老师啊,我向您保证。孩子平时特别老实,肯定不会做这种杀人放火的事情,圆明园一定不是他烧的,不过老师呀您估算估算着圆明园大概多少钱,我们再给您搭一个。”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听完之后不由得引起人们的反思。这到底是一个笑话,还是一种反映我们人文素养低劣的真实表现。我想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不可否认,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上现在大多数人的人文素质太低了!
故事中的孩子和孩子家长。虽然搞笑无知,但认错态度也颇好啊。可是在现实中又更多的一部分人是这样的,即使无知也要一路强硬到底。
S便是这样的存在,S来自那种比一般较好,比好较一般的家庭。但因为是独生女,从小就被宠上了天。骄横自满,目中无人,公主气息浓厚。但因为出手大方,倒也结识了一朋一群狐朋狗友。
不过她有一点,让人讨厌,用大刘的话来说,就是宁愿她嗲声嗲气的装公主。或者听她言语粗俗的做泼妇。也不愿听她一本正经的装文青。
她这缺点就是胸无三点墨。却偏要装个文化人,平时朋友们,若提到哪个名人或者哪本书。她明明没看过,没听过。却总能从听的话中扯出蛛丝马迹,翻来覆去的讲半个小时。
比如有次我们讲的南越王赵佗,她就非生生的用在电视上,说南越王就是赵灵儿她爹……
还有次,学校里搞文艺汇演,宿舍有个姑娘要跳民族大道,穿了个清朝服侍,她却非说那是汉唐的,我们纠正她,人家还非得信誓旦旦的说,我看过《宫》宫里就不是这样穿的,所以它肯定不是清朝的!可是姑娘,谁告诉你,电视就一定是现实的真实演绎啊,谁告诉你,拍个电视非得把一个朝代的衣服都穿尽啊?更何况电视只是个消遣,并不是所有的电视剧都能充当教科书啊!
更搞笑的是,有次学校内部开讲座。她作为学生会工作人员,因为某种原因临时客串回了主持人,在讲座上,她不知哪根筋搭了,大肆卖弄才能,跟当时讲座的老师频频互动,甚至不惜以痛点来抖包袱。驴唇不对马嘴,将那老师曾写的一本书批判的一无是处,还多处引用错误。那老师当场变脸,拂袖而去。(你说那老师矫情,可那是我们学院脾气最好的一位老师)
事后,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别的事都可以将就,都可以连原谅。但不要拿学术当做卖弄的资本,这不是无伤大雅!这是可恶,这是愚蠢至极……”。
与它相对的是同学W,W是位长相甜美,能言善道的小姑娘。虽然她平时也跟我们扯犊子闲聊天儿。但从来不触及别人的底线。而且只要一提到跟学术有关的她就立马深沉严肃起来,绝不嘻哈卖弄。也绝不在人前炫耀。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W才是真正的学富五车,经史文哲她均有所涉猎。且在多家门户网站都有更新作品。而且即使她陪我们嬉笑插科打诨时。也抹不去她眉间的诗意。那是真真正正的骨子里透露出的高雅气质。
W也有个座右铭。“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别人她做过什么事,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买过什么珠宝,有过多少件衣服,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活法。我不认同前者也不附和后者。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个声音在呐喊,读书有什么用,读闲书到底有什么用。
它不能变现生前改变我们的生活,
它不能治病救人挽救我们于痛苦之中。确实真的是如此,但我同时也觉得。读书,读好书,时间久了,真的会从骨子里浸润出一种温润如玉的气质, 令人触手升温。感到温和而美好。
确实,它不能助我们挣钱,但它可以在我们挣钱之后抹掉我们身上的戾气,给我们一种温文儒雅的气质。
确实,它不能治病救人,但它可以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洗涤伤痕,所以读书吧!读好书,好读书。莫让“圆明园是谁烧的?”这类笑话,再次火爆朋友圈。
网友评论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