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其实都来自于普通生活,仔细咂摸,活得好的都是哲学家。当然,他或者她自己一般不知道,他们活得挺开心,废话不多,感慨不多,脾气不大,遇见难事了也不会攒着眉头死去活来的,对着全世界说自己有多难过。他们就是坐下来,想想,觉得靠谱就站起来继续去做。记得有次看到说法国女人的魅力,吵架了,不用别人劝慰啊,陪伴啊什么的,就是自己坐下来想想,就明白了。侯麦《秋天的故事》里那个蓬蓬头的女人,特别美。
有一次,出门坐公车。内心坚持认为自己坐3路会到,所以一遍一遍放5路过去。后来等烦了,去看看站牌发现这压根不通3路,就是5路到嘛!回家跟我爸讲个这段,说我悟出一个道理:你要是偏执到失去常识,那“错过正经的”是必然的事。我爸听完,诧异地笑出来,然后指着我的榆木脑袋说,“你真是读书读迂了!”
我也觉得,芝麻放大看的确美,但是好视力用在这上面实在。。。。太浪费了!回归题目吧。
量少,小而美,人自然愿意多看两眼,多花些功夫,多咀嚼一会,多赞美几句。而那被重视的“物”,也自然获得了超乎本身的价值。人也因为花了时间,花了心力,而感觉到身心愉悦,脚底板舒畅。多了,却不见得。
一多,好像就掉了价。蹂躏、踩踏、浪费,当它不是个东西似的。用它的人也变得浮躁,狂妄,好像世界在自己掌中,随自己玩儿似的。没人拿“量大的物”当回事。“繁衍、诞生地这么容易,即使糟践了,再继续产出不就好了么?怕个什么劲儿。”我们以为司空见惯的东西好像会一直在似的,心贱的人总是会忍不住想:要有一天,那些“量大”的东西都突然消失了,暗地里被它们绑架的我们,受不了、疯了的可能性有的吧。
贪多,结果嚼不烂。嚼不烂,吐掉。不仅自己尝不到美味,还怪“它”不好吃。两败俱伤,活着的某一方面的趣味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一多,就不尊重。“太多了”,也晋升为忽视、不尊重的理由。谁要你多呢?多了,就无个性可言,照顾不到每个个体,只好通而观之,只好“匆匆扫一眼”,只好“以百当一”。想从“多”里出头,就只能忍受对“多”的侮辱和践踏,咬着牙关从“多”里站起来。尊重个体,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尊重人,老师教诲N句,书本提到N次,媒体宣传N段,却不知道尊重究竟是什么样子。
明白尊重的那一天,才知道过了很多年不被尊重的日子。也很少尊重过他人。果然,泥巴池子里滚久了,只有佛祖才能幻化成莲花冒出来,凡人不过是一辈子在“泥眼”里看人生,过日子。对那荷花,也是敬而远之,变不成你,只好远离你。
一生就住一个地方,做一件事,爱一个人,心单意纯,是不是一件老土的事?毕竟,信息爆炸的社会,偏安一隅、小国寡民,都是要被惊呼为“山顶洞人”的状态。
据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守护天使,身陷困境的时候,都可以找他们求助。我常常闭上眼睛,感受他两的存在。他们就浮在我肩头两边的空气中,拿着小棒挥来挥去。不多不少,就两只。一只安静,一只活泼。一只开朗阳光,一只外冷内热,啊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