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行内的优秀人才,他们比普通人更善于总结经验并付诸行动,在大多数同行还在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时候,他们却能赚得盆满钵满。
"摩的"师傅老赵就是这其中的一员,老赵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他来自湖北农村,在本地从事摩托车载客工作已经二十余年。
原先我并不知道镇上还有这样一号敬业人员,在需要搭乘“摩的”的时候,都要特意走到六百米左右的大路边招手乘坐。在一次普通的搭乘行为中,我坐上了他的摩托车,下车后就留下联系电话。因为老宅子离主街区比较远,家里又没有摩托车,临时出趟门,叫个“摩的”很不方便。结识老赵之后,叫车到家就方便多了。他和其他“摩的司机”不同,除非人在异地,短时间来不了,基本上十分钟之内都会准时到位接送。
我发现老赵在维系老客户方面,做足了工夫。很多坐过他"摩的"的人,最后都变成他的粘性客户。如果在家想出门坐车,打个电话给他,他都会给出相对准确的时间过来接送,除非他不在本地或着实太忙。中午下班时间段,正是很多客人需要坐车的高峰时间,但是好多司机却傻傻地跟着人群回家吃饭。老赵就能做到与众不同,他踩准这个节点,把需要下班的客户一个一个送回家,然后顺路带上一两位过路的客人,最后才回家吃午饭。十二点五十分他又会准时出来接送上班的客户。中间用餐休息仅花了四十分钟左右,正好与常规人群的用餐时间重叠。这样一来他的收入自然又比同行多出了一个档位。
他说过特别喜欢下雨天,原因是在下雨的日子里,好多平时走路回家的客人,怕淋雨,会选择坐“摩的”回家。恰好这时候很多同行也会选择回家避雨。所以在这种天气里,客源反而暴增,收入也比平时多了一半。
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他与老客户们建立了彼此的信任,无论是个人乘车或是接送学生、代送物品,大家都放心地让他去做。随着固定客源的持续增加,他也逐渐成为本镇“摩的司机”中的翘楚人物,十年前就月入万元以上了。
而同时期出来混的同行,早被他远远地抛在后面,好多人的收入都不及他的三分之一,很多同行在羡慕他运气好的同时不做任何学习与改变,好多同行感叹生意难做被逼辍业回家。
多数同行主动或被动地规避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共性,那就是老客户的维系工作,至关重要。在这种小地方,乘坐“摩的”的流动人口比不得中心城区,想要多赚钱就要靠熟人生意。把老客户的服务做到位了,工资就有了保底。老客户的单要尽量接下来,无论距离远近。方便与否。不到万不得已,一次都不要拒绝,这样做既能避免跳单跑客,又能给老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他们口口相传,拉来更多的潜在客户。固定客户为主,过路客户为铺,这才是小镇“摩的”生意实实在在的生财之道。
而那些只做过路生意,只顾眼前小利,离自己近一点的就上门接送,远一点的就拒绝接单的“摩的司机”,被行业淘汰也在情理当中了。
虽然赵师傅干的是体力活,赚的是辛苦钱,这个行业也终将被取代。但我却打心里佩服他,一直把他当作敬业的好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