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中依次记述了历史上五名著名刺客的故事,五名刺客分别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尽管这五人的故事都并不大相同,但他们皆有着一个共同点—拥有着置生死于度外的魄气与胆识。
刺客们无一都为赏识自己的知己而心甘情愿前去刺杀,只为能够报答他们的恩德。
五名刺客之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豫让。豫让侍奉过三主—范氏、中行氏和智伯,其中智伯最为尊重宠幸他,当智伯被赵襄子所害,豫让并没有反过来倚靠赵襄子,而是下定决心为智伯报仇,但行刺两次都以失败告终。朋友曾劝他,让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寻找时机刺杀他。豫让拒绝了,言“我正是要让那些心怀异心侍奉君主的臣民羞愧啊”,在他看来,如此计策非堂正君子所用,他愿意光明正大去刺杀,到头哪怕失败了,也能从从容容对得起良心去赴死。
赵襄子也是仁义之人,在豫让第一次行刺未果时,赏识他的义气,将他放走。豫让没有放弃,进行第二次刺杀,仍没有成功。
赵襄子恼怒,问“你也曾侍奉过范氏、中行氏,为何智伯杀害他们,你却不为他们报仇?”。豫让的话让我深受触动,他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对待,而智伯把我当作国土来看待,我自然也要像国土一般来报答他。”豫让有幸能得智伯赏识宠幸,而豫让也并未辜负他的恩德,为他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而死”,我在豫让和智伯身上深切感受到了。
晋陶渊明有《咏荆轲》,荆轲刺秦的事迹一直被后人多颂赞。能勇于前去刺杀秦王,只身面对秦王毫不胆颤,这份魄气无法否认。但在读完列传之时,我发现荆轲的形象并不完满。既然是刺客,武功必然要有造诣。但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怒目而视,他便跑走,与鲁句践争执剑术的门路,鲁句践发怒呵斥他,他也默无声息地逃走。此前,他也曾多地游说,卫元君也不曾任用他。可见,他的剑术并非超群。
荆轲为太子丹所赏识,为报答太子丹,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刺秦之时,荆轲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并没有屈从投降,而是以蔑视的姿势对秦王说“我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让你签订盟约。”读到这,我却有些迷惑。既然想要活捉秦王而并非杀死他,为何要用沾有剧毒的匕首,使出的招式也是要人命而非挟持?况且,秦王并不愚钝,也不是所谓仁义的君子,区区盟约能够奈他何?
有人说,荆轲刺秦,也不过是弱国的最后一击罢了,刺杀万一成功了呢。或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亦或是“荆轲匹夫之勇,不足言”。然,荆轲刺秦的胆魄,无人能否认。
士为知己而死,大概就是刺客列传所要记述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