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德,道德,真理。弃,抛弃,扔掉。
②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③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商纣王时废掉的忠臣。去,流落,逃亡。箕子,商纣王之叔。比干,商代忠臣。
殷→殷商王朝。商王盘庚从山东曲阜东<奄)迁到河南安阳殷。故商又称殷。从盘庚迁殷至商纣亡,历经八世,十二王,约二百八十年。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史通称商殷或殷商。
三仁→三个仁德忠臣。
句意是:<商纣王无道,听不得相反的意见。谋害忠臣,他>废除微子,使他流落异乡;将箕子贬为奴隶,使他受尽折磨;不听比干劝告,并将他杀害。
④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执,奉行。弘,发扬光大。笃,忠行。亡,没有。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你说这种人>是有<仁德>呢?或是没有<仁德>呢?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意志坚定。切问,就自己所未理解的问题向他人求教。近思,善于思考。
仁在其中矣→仁德就在这里。
⑥,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德,大原则,大节。
逾闲→超过一定范围<闲,古人在屋门口以木栏等所设的遮栏物>。[似乎与闭也就联系上了]。小德,小节。出入,说得过去。
⑦,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张→子张。难能→难能可贵,了不起。
然而未仁→但他还未达到仁德的境地。
⑧,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堂堂→堂堂正正。并,相提并论。
难与并为仁矣→<却>很难与仁德相提并论<联系不到一块儿。>。
9,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孔之生。礼,礼乐法制,春秋时规范人行为准则。和,平和,平和安定。先王,春秋前历代的圣明君王。道,治國安民理念。美,美德。小大,一切,所有。由,套用。不行,行不通。知→智,谋求。节,节制,规范,约束。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自然>所有的事情都套用<这个理论>,是行不通的。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果仅仅>懂得和平<的可贵>,一味谋求和平,而不用礼乐的法制加以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10,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为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三十年为一世。夏→夏后氏,我國文明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曾建都于今山西夏县北部与今河南禹县等地;历十三代,十六王<约在公元前11世纪,传位于桀后,为商汤所灭)。礼,泛指礼乐文化或文明。损益→损,废除;益,继承。
周→朝代名。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先建都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周历世34王,存世800余年,是我國历史上最长的王朝。可知,可推断,可一目了然的。
<本章句,说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不管外部环境发生多大变化,历时如何久远,而这个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玛雅文化、印第安文明哪儿去了?>
1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谓→谈到。季氏→鲁国权贵<孟孙、仲孙、季孙>,操纵着鲁國政权。
八佾yi→乐舞名称<对表演者的行列及人数有严格规定>;八佾yⅰ→即纵横都是8人,共64人,只有在天子在亲临大典时才能表演;诸侯国君可用6佾,36人;大夫可用4佾,16人;否则便是违犯礼法的行为。可忍,能忍心。孰,什么。
是可忍…可忍也→<这种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礼乐规则,他们>都忍心违犯,还有什么不敢违犯的呢?[如今,一般人所运用丶所领会的,是不是都用反串啦?]
3月21午前于苏州玉出昆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