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马修 利伯曼
译者:贾拥民
《社交天性》一书充满了令人惊奇的转折和洞见,其曲径通幽之美不亚于丹·布朗的小说(本书带给读者的阅读乐趣也不亚于后者)。本书揭示了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取得成功的奥秘:我们的社交天性。本书解释了我们的社会性的起源和神经生物学基础,并阐述了这种天生的强大的社交能力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凯文·奥克斯纳(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
《社交天性》一书表明,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相互连接的,这种连接并非只是为了思考。作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先驱,马修·利伯曼在书中解释了,为什么公平的味道就像巧克力、为什么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可能超过头痛。他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教授,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作者)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人类的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连接、心智解读、协调以及对社交天性的实践应用。
一、连接
社会痛苦和无力疼痛背后的神经机制的重叠就是这三种适应中的一种,确保我们的一生都将受社会连接这种动机的驱动。
当我们的社会连接(social connection)受到威胁时,经过进化的大脑马上就能以体验身体疼痛的方式体验这些威胁。通过激活特定的神经回路,大脑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肉体上的疼痛,而社会痛苦(social pain)激活的也是同样的神经回路。人类体验和感知社会痛苦的能力是我们的孩子得以生存下去的保证,它会促使孩子们更接近自己的父母。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之间的神经连接,也让始终与社会维持联系成为人的毕生需求,就像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一样。考虑到大脑应对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时的反应十分相似,整个社会在对待正在经历着社会痛苦的个体时,是不是应该采取某种与现有做法有所不同的举措呢?我们通常不会要求某个断了一条腿的不幸之人“直接把这件事忘记就行了”。然而就社交方面的损失给一个人带来的痛苦而言,这类反应却是再常见不过的了。
二、心智解读
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这种心智解读(mindreading)的神经网络,这就是本书要讨论的大脑山大适应中的第二种适应。
尽管我们通常倾向于认为,智人(ho田o sapiens)之所以能够称霸地球,就是因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抽象推理能力,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人类的优势或许应该归因于我们可以进行。社会的。思考。伟大的思想几乎总是需要人们发挥团体合作精神才能付诸实施、开花结果。而团体、组织要想发展壮大,则需要以一定的社会连接和基础设施为基础。拥有了社会推理(social reasoning)能力,我们就可以建立和维护社会连接和基础设施。
三、协调
然而,尽管大脑中存在着一个专门负责社会推理的系统这个事实很重要,但仍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在观看总统辩论时会如此轻易地受到现场观众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推理系统似乎也失效了,使得我们对辩论的认知遭到了扭曲。我们头脑中的某个部分似乎错误地把观众的笑声,当作了里根的心智能力和精神活力的有效指标。为什么我们要用别人的判断来代替自己的判断呢?这并非是我们的一时糊涂。世界上充满着这种笑声,还充斥着其他类似的语境线索,而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我们所拥有的这个进化造就的大脑确保我们能够获取、接受我们周围的信念和价值观。
我在研究中发现,个人信念的神经基础(或者说负责自我信念的脑区)明显与主要负责允许他人的信念影响自己的信念的某些脑区相互重叠。对社会影响来说,自我更像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而不是我们曾经认为的坚不可摧的“私人堡垒”。我们拥有的这个被社会铸造的自我意识常常会导致我们去帮助他人(甚至可能多于帮助我们自己)。
连接:在拥有大脑新皮层的灵长类动物出现之前,哺乳类动物与其他脊椎动物分离开来,并且进化出了感知社会痛苦和社会愉悦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幸福与社会连接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就人类而言,这种适应在一个人的婴儿时期就体现了出来,婴儿迫切需要保持各种各样的社会连接(特别是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亲密关系)。而且,终我们一生,我们都需要社会连接。
心智解读:灵长类动物已经进化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能力,能够理解他(它)们周围同类的思想和行为,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保持社会连接、进行策略性互动的能力。就人类而言,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时期,个人的社会思考能力就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物种的成年个体。有了这种能力,人类就能够创建各种各样的群体和组织,它几乎可以让我们的任何一个想法都能得以实施,也能够帮助我们预见周围人的需要和愿望,从而保证整个群体顺利地前进。
协调(harmonizing):自我意识是人类最近才收到的“进化礼物”。虽然从表面上看,自我似乎是一种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并且有可能会增强个体自私自利倾向的机制。但实际上,自我却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凝聚的强大力量而发挥着作用。在进入青春期前的一段时间和整个青春期里,青少年们会非常关注他们的自我,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接受周围事物的影响,逐渐成长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人。因此,连接主要与我们渴望成为一名社会人的欲望有关,而协调则指一系列神经层面的适应,它们允许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影响其中的个体。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手段
如果你管理着一个公司或部门,你肯定希望所有员工都能准时上班、努力工作而且不会随时辞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个许多人都尝试过且真的有效的方法是给你的员工加工资。就像经济学家科林·凯莫勒(Colin Camerer)所写的。“经济学家假设,[人们]不会无偿为你工作。只有在工作业绩越高收入就越高的条件下,他们才会更加努力、更加长久、更加高效地工作。”当然,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看到,赚更多的钱其实并不一定能让人更快乐。但是,人们却相信更多的金钱会让他们更快乐。因此,只要生产效率更高,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机制应该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激励机制才日益大行其道:你想获得更高的工资或奖金吗?没问题,只要你的工作业绩足够好。从直觉上看,绩效工资似乎是一个好主意。当谈及怎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时,许多人都不假思索地认定它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事实上,更高的薪水往往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投资策略。当然,在某些情况下,金钱激励确实能够改善绩效但在更多的时候,金钱反而会带来负面作用。总体来讲,绩效工资通常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绩效改进,甚至不能带来极小改进。
通过测量了一些公司的员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然后考察它们与每个员工在一年内完成的项目数(这是衡量每个人的生产效率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其中两家公司中,社会资本可以解释生产效率方面的全部差异,而在第三家公司中,人力资本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它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本的员工同样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过去人们通常假设,员工的生产效率只取决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努力程度,这种假设遮盖了如下事实,即只有在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与群体内的其他人之间的社会连接强化自己的聪明才智时,他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根本上说,社会连接就是互联网的原型,可以把不同人的智慧连接起来,完成单凭个人智慧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在小微企业和专门致力于创新的创业公司中情况尤其如此。即使是像公平(感)这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社会因素,也会对工作绩效、缺勤率、离职率和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产生显著的影响。对于出现在工作场所中的各种决定,员工是否觉得公平这一条件能够解释20%的员工生产效率差异,但我不知道金钱激励措施能不能产生类似的影响。公平(感)看似是一种相当含糊的驱动力,但是不要忘记,公平(感)在我们的大脑中激活的神经回路恰恰与“赢钱”相同。
地位、社会连接和公平,这些因素都会对组织的绩效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认真地考虑这些因素。增强这些因素的成本很低,但对苭高工作绩效却非常有效。无论员工们是否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都天生会因为被所属的群体认可和重视而受到莫大的激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