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我们都是第一次生而活着。我们都曾问过自己无数遍,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从作者余华的著作《活着》里,我们知道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且不管现实多残酷,命运多无情,都要在活着的路上活到尽头。
作者在序里写到:“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觉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
没错,“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活着》源于一首美国民歌的故事大概,作者便写下了一个人的大半辈子酸甜苦辣,故事里的种种生活场景,感人画面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无不为之感慨万千,感性的读者也为之泪流满面吧?!
《活着》小说故事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内战、解放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经历了人世间的所有磨难,从地主到一无所有,再从一无所有到贫农,经历父母相继离去,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都不在人世的绝望,但是他依然为自己的活着而坚强的活着。人世间没有什么比自己失去所有亲人更悲痛事情了,这些悲痛的历史在他看来就像是在诉说别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悲恸感人。
故事里,最让我感动的是有庆为难产的老师输血而亡的片段,孩子能为老师做些什么事情,感觉老师就会高看自己一眼,就会喜欢自己,就会被老师厚待。于是自告奋勇的有庆去输血了,最终血干命尽。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权势下,医生不把平民百姓的生命当作生命,而是为县长夫人而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那样刚刚起步的大好年华,有多少未知的美好他都没来得及看看,就这样脆弱渺小的离去人世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泪流成河,哭声响彻天地,痛到五脏六腑都不存在,经历亲人的生死,以后的疼痛都是轻描淡写的。
孙子苦根在那饥饿的年代里,食不果腹。因为孙子生病了,富贵煮豆子给孙子吃,没想到好事干成了丧失,孙子被撑死了,就这样,最后的人生希望就被自己给掐灭了。
主人公徐福贵不仅经历了亲人的生死,而且在被抓壮丁时,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了,所有的欢乐苦痛都饱受了,还有生命中的大喜大悲,大伤大痛过不去的呢?人到最后,就剩下一头和自己同名的老黄牛陪伴余生。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富贵在耕地的时喊的一连串名字都是远离了自己再也不会回来的亲人,没有悲伤,没有痛苦,有的是淡淡的思念。
自己亲手葬下了所有的亲人,最终连自己的尸首都不知在何处。但是富贵不悲观,他依然活着,依然为自己的生命存在而活着,为死去的亲人们而活着,为自己第一次生而为人,认真的活着。
《活着》告诉我,人即便是经历了生死磨难,亲人生离死别,白发人送黑发如的创痛,那些伤都是短暂的、都是会过去的,生的日子还在继续,得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麻烦事,生生死死的别离,这些都是生活必经的,过了我们还得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毕竟生命有且仅有一次,绝没下次。
人,生而活着,我们都是第一次,有且仅有一次,请好好活着,对自己的生负责——生而活着,不管如何存在,都是活着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