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九节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九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10:49 被阅读0次

    开篇,孟子依旧运用了递进的关系阐明君王对天下得失的道理所在。

    1、失天下→失去支持→失去民心(今时无民心之说)

    得天下→得到支持→得到民心→想要/厌恶归附仁政

    引申1:现在世界发展的重点变成了个人而不再是君王(君王的得失在于天下,而今时不是),一个人真正的得失不在外物,也不再气节,而在于立身(你可以世俗的去计较外物,也可以高雅的去考虑气节,更可以豁达的去面对两者)。

    引申2:当今世界发展的重点,不仅从君王转换到了个人,且这个个人并不代表一个人,而是公平分配到每个人身上,不再是一人之得失,天下之得失了,或是多少人去为某一个人的得失而得失,每个人都拥有着独立的得失权利,且对于得失而言,又比较容易说的清楚,道的明白。譬如: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考虑,而不为他人着想的话,就容易失去朋友、老师、同事甚至是亲人(包括父母);如果一个人一意孤行,固执己见,则容易失去前行的动力与希望;如果一个人一味地绥中,跟从,效仿,则容易失去自己的本心、初心而成为他人的附属品。再者,如果一个人能够学会友爱、尊重他人,也势必会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敬;如果一个人能够学会自强、自立,也一定会使得他人的跟随与称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我规劝与学会自制,也会吸引他人来学习与效仿。作为人类的属性而言——群居的个体,有道或得道者将会得到他人的支持,从而在社会乃至世界上立足;无道或是失道者将会失去他人的支持,而被社会与世界遗弃与埋没(社会与世界都是由人类作为主导力量所组成的人类群体)。

    2、然而,有些所得到的东西(包括支持等)是自然而然获得的,在文中,“渊”本没有什么更吸引鱼儿的地方,却使得鱼儿都往那里游去了(虽然有水獭在从中“帮忙”);“丛”也本没有什么一定要让鸟儿往它的地方迁徙的原因,但鸟儿却成群结队的往那里飞去了(虽然有鹞鹰在从中“驱赶”);“汤、武”本没有强迫百姓归附他们,而百姓却争先恐后的往那里归附了(虽然有桀、纣在从中“赠送”)

    引申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一样的正道,一样的选择。但当自身的本善心性受到欺侮、污蔑、亵渎之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天地真理:向古之圣贤、向天地、向万物寻求心灵的庇护与慰藉。而在那时,真正的善良与邪恶,终将褪去外壳,显露真迹,清楚地告诉人们该如何抉择,该以怎么样的方式活下去。

    引申2:若能够自然而然地向善,自然而然地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自然而然地懂得人生的道理,那么,就不会走一些不必要的险路、歪路,也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更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与第八节呼应:不自找一些危难,会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若每个人都能如此,则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正气,那么,国家也就变得更稳固、泰然,人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有良好的环境与善良的人们,可谓真正的太平盛世。

    3、不过,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理所当然就能够做到的。必须通过对仁德的积累,从而引发质的飞跃与升华——仁德的共鸣,这共鸣是与天地的共鸣(天地之德,为生生不息之德,人类的选择与决策:对己、对人都要保有“生生”的观念,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更多、更强、更好的力量(人的本身)去建设属于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天地间的一员,随后,以人类的方式生存下去。换言之,在从小到大的成长中,以仁为师,与仁为友,贯彻“仁”所指示的道理,为己、为人都遵循仁德的步伐,人类才能踏实的向远方、向希望、向真理稳步向前。

    另:“仁”即是以人类的方式活下去。

    “德”即是每个人在以人的身份活下去的同时,手牵手、心连心地创造属于人类自己的未来的方式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九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qf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