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曾经读过美国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的方法》,非常清楚地记得,沙哈尔博士说,因为追求完美,他曾经不快乐了三十年,后来他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所以提出了“幸福超越完美”的观点,并积极推动更多人去追求内心的幸福感而不是追求完美。
今天上午,当张文质老师抛出“不完美正是天命最意味深长的规定”的观点的时候,我马上就想到了沙哈尔博士。是的,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那不过如张老师所说的只是一个幻像,一个诱惑,一个可能将你引入歧途的“敌人”,我们每一个人,终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一边听着张老师的剖析,我一边回顾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三十岁以前,我的人生似乎一直比较顺利:家庭条件虽然算不上优越,但是爸爸妈妈有稳定的工资,吃穿不愁,还常常能有别的小伙伴不敢想的玩具与美食,更难得的是爸爸妈妈思想开明,对我和弟弟的教育宽松而开放,对我们的爱护细致又温暖,我们的童年真正可以算得上是无忧无虑的。学业上,我也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担任班长,初中毕业就顺利地按自己的意愿考上了中师,毕业以后又顺利地分到了当地的中学任教,工作上又很快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一路走来,我似乎没有怎么用功,轻轻松松地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人生似乎可以称得上完美了。
但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正因为一切来得太容易,我被蒙蔽了双眼,看不清自己的内心,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就这样一直被推动着一步一步向前走,直到来到深圳。
来到深圳,我的人生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原来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原来还有如此精彩的生活,原来教育还可以有这么多的可能性,我开始内观、自省,发现了自己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原来过去的一帆风顺给予我的是一个错觉,一个对自己的误判。于是,我开始努力弥补,我认真参加所有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培训,我也开始积极主动地阅读一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这样的努力让我渐渐地又开始在同事中崭露头角,因此也获得了不少外派学习的机会,让我不断地成长。
但是,我发现,即使我参加了很多次的学习培训,我的学习还是被动的,一直是被外力推动的,只是比别人稍微认真了一点点,比别人多花了一点点时间而已。
在认识张文质老师以后,我才开始真正地主动起来,只要是张老师组织的活动,只要我能抽出时间来,只要是我能赶到的地方,我都积极地参加,但是参加的活动越多,我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惰性,那一份不能持久的行动力,我总是会在遇到困难或忙碌的时候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总是会坚持坚持又放弃,然后参加一次活动又重新拾回来一点点激情与动力,接着又开始重复原来的故事。
仔细回溯起来,我知道,我的这一份惰性与懈怠缘自小时候太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需要一直坚持的事情,也没有经历过什么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事情,所以一遇到困难就想懈怠,一碰到挫折就想要退缩,这就是我性格中的一份“不完美”,这就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不足,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见识的拓宽,随着思考的深入,它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它,明明白白地了解了它,我就该坦坦荡荡地接受它,开开心心地直面它,然后尽可能地去改变它,让它能够尽量为我的生命成长赋予新的意义。
张老师说:“(不完美)关涉生命所有的领域所有的细节,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既然不完美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那就意味着我们终将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不断疗愈的人生,所幸,我们还可以有行动力,坚持不懈的行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