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上):发展健全人格
童蒙养正:第二阶段约4—12岁,儿童期,涵盖幼儿园与小学阶段,主旨是童蒙养正,指培养端正的心性及行为。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说法,则为发展健全的人格。此阶段不宜过早、过快地“起跑”,而要发展孩子的“内功”。重点促进孩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控,
使这些人格特质不断发展壮大。
冒不起的教育风险:
忽视人格培养
1.子女教育犯不起的错误是什么
父母随波逐流,通常会使孩子趋向两种类型。一类是生活享乐型,孩子从小得到物质享受,理想是成就商家的梦想:追求新款手机、电子游戏、追名牌、追星,常吃餐馆,不思进取。另一类是学习压力型,孩子从小去才艺班、补习班,愿望是考试成绩好,被老师赞扬,父母喜欢。绝大多数的孩子享乐第一、超负荷学习,二者兼有。
享乐型孩子长大后不想考大学,甚至不想工作,想啃老;压力型孩子长大后没主见、消极被动、不独立。孩子外表长成了大人,内心却是侏儒,这时要重塑孩子,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2.内在人格是子女教育的根本
培养孩子的意志、勇气、品质,是子女教育要努力的根本方向。人格即人的内在属性,积极人格除了意志、勇气,还包括毅力、自控力、自信心、专注力、自主性、决断力、行动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与态度,还有价值观。人格健全指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好,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强,能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实现。3.人格是核心竞争力
孩子要提高竞争力,虽然才能、知识也是竞争力,但都不是核心竞争力。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格,当孩子人格趋于健全时,他洁身自好,勤奋学习,考试、登台会有理想的发挥。他爱惜自己,也爱护朋友,因此人缘不错,选干部大家都投他的票。人格健全的人更容易获得世俗的成功。正所谓,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也会正确。
4.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父母要以最大的力气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子女教育要为此服务。父母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把握人格:一是思想,关注孩子的观点和评价体系;二是感情,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情操;三是意向,关注孩子的期望和理想;四是行为,关注孩子的个体、群体和社会行为。实效的办法是,为孩子设健全人格记录本,列出健全人格的主要指标,随着年龄进行记录和总结。重视人格的父母不会随大流,如:不逼孩子上兴趣班;孩子犯错时,能顾及他的自尊;孩子学习欠佳时,不会慌张地找家教;不迷信名校,不盲目崇拜老师,也不会送礼巴结老师;父母是孩子的贴心人,孩子愿意把秘密告诉你;孩子不开心时,家长能第一个发现并关心;在商场里顶住孩子的撒泼,不随意给买玩具。
重视感受就是培养情商
1.和儿童谈感受
心理学大师萨提亚发现,功能不良的沟通常常植根于童年早期。和儿童谈感受有助于孩子成为善于表达感受、善于沟通、能控制情绪的高情商的人。
谈感受就是细心观察孩子,琢磨其心理,把孩子的内心感受说出来,感受的名词说准确些,以便孩子识别。例如:孩子哭着要妈妈时,应安慰:“妈妈上班不能陪宝宝,宝宝舍不得妈妈哦,好难受。”接着转移注意力:“走,我们去看花啰!看看就不难受了。”孩子不要打针时,妈妈抱着孩子说:“打针疼,妈妈知道宝宝害怕。是不?但是针还是要打的哦!”接着抚摸:“来,妈妈抱抱再打吧。”
2.和孩子玩感受扑克牌
当儿童长大些后,父母可以把各种感受的表情画出来,做成纸牌(不会画的,可找图画卡片)和孩子玩。牌上写感受的名称,如:想念、伤心、愤怒等。玩的时候,把牌打出来念给孩子听,并表演那些感受,孩子不懂的就举例解释。当孩子不开心时,就和他打相应的牌。和孩子当时的感受对上号了,他会点头或者哭声变小,称“命名情绪法”,帮助孩子识别感受。
3.处理儿童的感受
不要排斥孩子的感受,多拥抱抚慰儿童,给他读故事、唱歌,带他出门找小朋友,如果他想静静待着也行。最后问他:“你现在好些了吗?平静了吗?”通过安慰,大部分的感受会自然地退潮。
不要排斥、批评或忽视他的感受。如:“不要生气!别难过。男孩子有什么好怕!你怎么那么小气!给小朋友玩嘛!”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生气、难过、害怕、舍不得都是不好的,有羞耻感,或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不被信任。
4.感受都可以,有的行为不可以
孩子的感受是自发的、无法控制,只能要求孩子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把感受与行为分开,接纳感受,规范行为。能接纳自己任何感受的孩子才能约束行为,发展自己。否认、压抑、忽视自认不好的负面感受,心理容易不健康,行为也更容易有偏差。当孩子知道产生任何感受都没有错,还能告知父母时,父母才能引导孩子。
让孩子爱上阅读
在电子时代,培养孩子的阅读(以纸质为主)爱好要分秒必争。若孩子小学毕业后尚无一本小说让他废寝忘食,那他大概终生与阅读无缘。《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说: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若没有读书播种精神食粮,心田会荒芜。不爱阅读的孩子精神空虚,易被电视、游戏、网瘾俘虏,注重物质,语言水平较低,想象力欠缺,理解力不高,语数英成绩不会太好。他们同理心(即换位思考的能力)差,人缘受影响,难以接受道理。
爱阅读的孩子坐享思维、想象力、注意力提升的“红利”,语文课有明显优势,作文轻松,而数学题的理解也不错。他们能预见后果,并规范行为;善于思考,能接受意见。阅读开阔眼界,他们会对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等有兴趣,并对电子媒体有免疫力。由于心灵充实,物质对他们不那么重要。
阅读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时代、地区、身份、境遇的人。不爱阅读的孩子在困境时,只能靠自己仅有的经验;而爱读书的孩子还能依靠小说角色的经验。在书中,他们看到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发现坚强和仁慈助于实现梦想。阅读带来人生经验,帮助孩子,甚至影响一生。
童蒙养正(下):犯错是教育良机
童蒙养正:第二阶段约4—12岁,儿童期,涵盖幼儿园与小学阶段,主旨是童蒙养正养正,指培养端正的心性及行为。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说法,则为发展健全的人格。此阶段不宜过早、过快地“起跑”,而要发展孩子的“内功”。重点促进孩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控,使这些人格特质不断发展壮大。
该错的时候
就让孩子错吧
1.犯错也是一种经历
儿童期的孩子最欠缺的是经验,而经验是从经历中来的。明智的父母会给孩子各种体验,比如带孩子过传统节日、走亲访友、探访农村亲戚、做家务、旅游、交朋友、参观展览馆或其他活动。只要孩子适合参与,孩子没试过的,都尽量让他试(电子产品例外,须在监控下接触)。犯错误也是儿童经历的一种,撒谎、打架、偷东西、迟到、不交作业等,都是宝贵的经历,能变成孩子的财富。犯错处理得当,就是挫折教育。
2.儿童期是可以犯错的年龄
4到12岁的儿童最容易犯错误,这时犯错误低成本,高收益。为了鼓励探索,要宽容孩子犯错。此时犯的错误最有价值,因为纠正价值观和调整人生方向都来得及,把犯错当成孩子的财富。
3.只能犯这个年龄段可以犯的错误
幼儿抢玩具很普遍也可以原谅,但高年级小学生还这么做就会让人困惑了。所以该错的时候
让孩子错吧,该错的时候就不要反对,孩子会变得谨小慎微、长大后想犯禁。父母要更操心的是从未犯错的乖孩子,因为他们更欠缺能力,心理脆弱。
4.重要的是处理犯错的思路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镇静,告诉自己:孩子的学习机会来了!得知孩子犯错时,要给予情感支持。此时孩子会挫败、内疚,父母要察觉和理解孩子:“老师说你打了同学,你现在很难受、很后悔吧?”孩子得到情感支持后,话匣子就有可能打开。反之批评会让孩子沉默。引导孩子应对犯错、让孩子学习负责任,处理犯错的思路就是把动机和行为区别对待,再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5.错的行为和没有错的动机
若孩子说谎,首先要肯定他要什么(如奖赏)或想避免什么(如丢脸),这些动机都没问题,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商量后,让孩子选择。
比如打架,先接纳他的情绪,他为什么愤怒,想讨回自尊也没错,然后和孩子讨论更好的解决办法,以及是否要取得对方的谅解。要把人与行为区别对待,人是好的,只是行为不当。虽然动机没有错,造成的损失尽量由他自己承担。如弄坏了照相机,可以扣除压岁钱,或做家务补偿。
6.骂人贴标签造成心理不健康
父母忌讳在盛怒下骂人、给孩子贴标签,如拿人家东西就说是小偷,这无助于理性善后和吸取教训。孩子可能会把合理的动机和不当的行为混淆,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否定自己,造成心理不健康。
关注问题
不如关注闪光点
1.孩子的问题也许是关注出来的
有种人太较真,看医学书会觉得自己患了所有的病。学习家教知识也可能有类似的“对号入座”。每学到一个新观念,就可能制造这个观念的新问题。如家长听了讲注意力的课,就以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前和低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正常);听说多动症,就觉得孩子太活跃,恐怕要检查(孩子只是外向、自控力差);学到青春期叛逆后,孩子一顶嘴,就想“叛逆了!”疑人偷斧,越看越像,发现问题越多越对孩子不满意。
2.你看到的缺点不是孩子的全部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成人关注孩子的眼睛,就像在黑屋子里用一支蜡烛去照,只能看见被我们关注所照亮的东西,但这不是孩子的全部。”若一心关注孩子的问题就只能看见他的缺点,问题是找不尽的,缺点是改不完的,父母一生都要焦虑吗?
3.家庭教育不是改正缺点的教育
知识分子父母最容易纠结孩子的缺点,从而把家庭教育狭隘为改正缺点的教育。他们要找出孩子的每个缺点,穷追猛打。
家庭教育不是改正缺点的教育,是成人教育。自我价值感高,是成熟之人健康心理的地基,只有教会孩子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才能产生自豪感,使他有勇气改变缺点,完善自身。4.关注问题不如关注孩子的闪光点
与其用蜡烛去照孩子身上的脏油渍,不如去照孩子身上的好东西。孩子会很快忘掉他的缺点变得更好,对成长更有益。如担心孩子不自信,当他在悠悠球上有自豪表现时,要说:“你真自信!玩悠悠球的时候我看到了。”小气的孩子把饼干给小朋友时,要说:“你把饼干给他了,你看他很开心。你愿意分享。”坐不住的孩子少见专注学习,要说:“你这次做作业很安静,注意力很集中。”
5.“挖掘”他的闪光点
认为自己好的人才愿意改善自己;认为自己不好的人会维护缺点,不肯改变。在关注优点的
前提下,更容易改正缺点。比如,劈头就批评孩子,没有孩子会高兴;但在表扬他之后,再对孩子提意见,他却能愉快接受。父母的态度要真诚,重心落在表扬,否则会被孩子当作耍手段。记住,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证明孩子不好,而是证明孩子好。父母可以问专家或自己:“我的孩子有哪些优点?这些优点怎么发挥?”记孩子优点的本子可以摊开,“无意”地让孩子看到,缺点的记录却要藏好。
阅读爱好
越晚越被动
1.孩子长大后,可能被电子媒体俘虏,这样就不太可能再爱上读纸质书。读纸质书需要思考,太辛苦,远不如做沙发土豆、玩游戏的轻松愉快。
2.孩子长大后,学业繁重,孩子和父母没精力和动力去培养不能马上见效的阅读爱好。培养阅读的信念,容易被成绩不佳、表现不好的短信打断。
3.犹太人为了让孩子爱阅读,把蜂蜜洒在《圣经》上,任幼儿舔,让他感到书是甜的。家里多摆放童书,父母常捧着书,给孩子念童谣,能熏陶培养阅读。最重要的是建立阅读习惯,如睡前半小时的亲子阅读。
4.每晚的亲子阅读,在孩子2~3岁就实施,最好不要超过6岁,超过3年级可能无效。幼儿都喜欢睡前阅读,亲情和孩子的阅读习惯都有了,一举两得。
5.定期带孩子去书店和图书馆,不但培养对书的亲切感,更能让他置身爱书的人群中,使他们对讥讽读书、追星、追电子产品的潮流有判断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