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产品总监王若愚将自己定义为创业者,同时也是产品人和技术开发人员。他所在的创投圈是由徐小平、李开复、雷军、蔡文胜等国内顶级天使投资人联合投资的“新一代投融资平台”,其最近发布的新项目“动态基金”让你可以同最牛天使站队,一起投!本期融众访谈特别邀请到创投圈产品总监王若愚,一起来听听他给我们分享的关于创投圈的那些事。
融众网:创投圈定位为“新一代投融资平台”,并提出崭新概念“动态基金”,请问,相对于传统VC和新锐同行,创投圈最独特的地方是哪块?
王若愚:在创投圈上,投资人可以在上面快速搜索最新最全的创业项目,创业者可以使用创投圈专业的商业计划书模板快速创建项目并发送给信赖的投资人。同时创投圈引入了弱关系的社交机制,投资人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并推荐项目,在自己找项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关注其他投资人的动作来更快的发现好项目。
相较于类似的其他平台,创投圈有非常专业的投资团队每天筛选项目,并帮助项目完善商业计划、高效完成融资流程。创投圈本身是由徐小平、李开复、雷军、蔡文胜等国内顶级天使投资人联合投资的公司,他们也是创投圈最重要且最独特的资源。把商业方案发到创投圈平台,就离中国最顶尖的天使投资人近了一大步。创投圈成立两年多来一直在不断尝试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形态。我们近期发布的动态基金是今后主要运营的一个项目。所谓“动态基金”,可以理解为规范化的合投。几类人群将从动态基金中受益:
资金量不大的基金合伙人可以出少量的钱投资到一般顶尖VC和天使才能接触和投资的大项目。这里面有两种方式:一是出钱和大天使一起合投;二是用少量的钱领投项目并负责管理投资流程,剩下的钱由创投圈动态基金搞定。
机构中的投资经理常常有看中但是过不了会的项目。拿到创投圈上来合投,投资经理只用投资通常基金GP需要出的少量资金,并负责管理投资流程,剩下的钱由动创投圈态基金搞定。这样就让众多有能力的投资经理快速开始做自己的基金,让这部分“闲置”的智力资源有效发挥起作用。
甚至投资大佬们也能从中获益。动态基金可以把投资中的管理和资金分开,大佬复杂挑项目和出钱,由动态基金负责管理投资流程,以实现资源更合理的分配。
还有许多有资金、对天使投资感兴趣但是一直找不到门道的潜在天使投资人,可以成为动态基金的合格投资人。只需要出少量的资金,就能和顶级天使投资人一起合投最好的项目,从一开始就做最优秀项目的天使投资人。无论是潜在投资回报还是从合投中能够获取的人脉资源都是其他投资渠道不可比拟的。
目前已有徐小平、雷军、蔡文胜、周鸿祎等著名天使投资人加入动态基金,成为动态基金合伙人。诚邀各位业内人士登录创投圈,加入我们的动态基金。更多的信息可以参考页面:http://ctquan.com/applies/gp_notes以及http://ctquan.com/applies/lp_notes。
融众网:创业谱是针对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创投数据库,是国内数字化创投工业新平台,其最核心的服务理念是什么?
王若愚:如果要问去年整个创投界都在说什么概念,第一个蹦出来的答案可能是大数据。某种意义上讲,早期投资目前是门艺术。不同于VC、PE和IPO阶段的项目,种子期项目没有什么财务数据支撑系统的分析和决策,它更多的是看“人”,即徐小平老师常说的“投资即投人”。人的因素很难量化,一个人是否适合创业,是否适合做这个项目,往往与团队的学历背景、工作背景和创业经历有关。然而是否清华北大或者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或者腾讯百度出来的技术高手更可能成功,这个还真不一定。我们发现,早期项目的数据可以考量的维度众多,并且不易量化,很难找到一些标准来对创业团队的成功指数实施计算。这需要随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更多数据,来帮助建立早期项目分析的模型。实际上这也是硅谷很多公司正在砸重金研究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在和硅谷的创业者同步,这也是一件值得鼓舞的事情。
虽然暂时难以实现创投行业的大数据分析,但是对于创业者,创业谱提供了一套研究竞争对手以及对投资人反向调查的功能。当你浏览一个项目,尤其是一些比较有名的项目,能在项目的展示页面看到它的基本介绍、融资历史、团队成员、已投机构等等。进入投资机构页面时,里面会有机构高管个人资料、投资案例以及历年的投资统计走势分析等。我们同时聚合了投资人在新浪微博上的社交数据,通过看一个投资人的微博粉丝和关注构成,可以分析这个投资人的行业偏好以及是否是一个被真正众多高人关注的靠谱投资人。另外,我们为所有的人、项目都添加了行业标签,通过研究投资人关注的行业分布,可以推断他是否关注你的项目所属的行业,这样在投商业计划书的时候能做到有的放矢。
另外,在微信上我们也有一个订阅号“创业谱”,每天会发送非常有用的创业知识。同时创业谱的公众帐号连接了创业谱网站的后台。在微信聊天框中输入公司名、投资人姓名等,可以相应的信息,并获得进入创业谱移动版网页的链接。
总的来说,创业谱可以帮助创业者进行反向调查,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发送商业计划书前更好的研究竞争对手和投资人,对创业者来说是真正需要做的功课。而创业谱目前正是为了降低这个功课的难度而存在的。
融众网:创业谱以数据化和信息化手段服务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未来发展规划如何,其最想实现的目标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王若愚:创业谱现阶段的目标是积累最新最全的创投行业数据,用数据可视化等呈现方式将冰冷的数据变得友好、可交互,这让创业谱不仅有用,并且以一种高效而且酷的方式发挥作用。未来创业谱将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库,更是创投行业数据挖掘的基础以及行业分析和预测的基础。
融众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创业谱目前也已经有了微信号,并且嫁接了数据库,关于创业谱的移动互联网化是如何考虑的?
王若愚:目前创业谱和创投圈均有微信号,并通过微信号打通了移动端网页。投资人可以从微信上快速的搜索、查看项目并获得创投圈相关的通知信息。创业者可以通过创投圈服务号获知每天有多少投资人约谈了自己项目等重要消息。
关于创业谱的移动互联网化,最重要的是更加简单好用的产品和更加充分完整的数据。移动互联网本身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手段。做移动产品不是因为要做移动产品,而是用户需要通过手机更快更实时的获得想要的信息。创业谱短期内会持续提升移动端的产品质量,并与微信号更好的结合,让每天推送内容 + 用户手动搜索两方面都完美的运转起来,使创业者无论在主动还是被动使用的场景下,都能从创业谱的服务中获得需要的信息。
融众网:创业谱属于创投圈的一种服务产品,也是对创投圈的补充,当时是基于什么情况发现了这一需求?又为何选择数据分析这一领域?
王若愚:创业谱其实是我们在做产品过程中的一个尝试和摸索。严格来说,搭建创投圈这样一个网络平台从技术上讲难度并不大,能不能做创投圈这个事,主要依赖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线下运营能力和行业资源,比如我们每个月都会办“挑战120秒”项目对接会,每次都会请到20多个业内知名的机构合伙人、资深投资经理来参加;二是专业的投资分析团队,懂投资行业并且能够筛选出真正好的项目。但仅仅只靠这两方面也会出现竞争对手,从长远来说,数据分析这一领域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壁垒。于是我们尝试性地推出创业谱这个数据类的产品,后来发现还挺受欢迎的,很多人都在用。
用大数据的观点来看,现在整个早期创投行业的数据量还很小,远远达不到大数据的程度。因此我们目前正在做并且做出来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数据的专业分类整理以及可视化以及交互式呈现上。
融众网:大数据时代下,各种需求都会被挖掘出来,进而出现一些新业态和新模式。相对于电商这类面向广大C端用户的行业,创投行业的用户群体有一定的独特性,创投服务也是在不断摸索完善,关注创投领域的创投圈和创业谱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困难?
王若愚:对任何创业公司来说,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如何做决定,二是如何完美的贯彻执行。中国的早期创投行业还在发展的早期,很多东西都没有规范。做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决策本身是很艰难的。所幸我们有一个执行力很好的团队,一直在快速的迭代、试错,用精益创业的方法来完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同样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这个行业的数据积累还达不到大数据的规模。大数据相对统计而言,探求的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其基础理念是不使用抽样数据,而是使用全体样本。想要实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相当大的数据积累。像亚马逊这类电商网站,其数据库已经积累了无数的销售记录。在巨大的数据下探求数据的相关性比较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而早期创投行业仍然在数据积累阶段。
融众网:在去创吧咖啡第一期沙龙活动中您分享了关于武汉这类二线城市创业的个人观点,能否再继续深入聊聊。如果是同类型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投资人在考察选择时是否会偏向于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的创业项目?
王若愚:对于武汉这类二线城市来说,可能玩最热门的概念并非强项。和北上广以及成都等创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的城市相比,武汉整体的创业和天使投资环境都在起步阶段。踏踏实实的做一门能挣钱的生意更加适合这座城市。
关于创业,我觉得近几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创业者到底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还是为了融资而创业?大量同质化的项目每天都在出现,似乎创业者做一个项目只是因为某个概念很热门,很容易获得风投,而不是创业者本身热爱这件事情或者说自身的资源和技术积累适合做成这件事情。与北上广深相比,武汉在创业环境上还有一定差距。虽然创业成本可能相对较低,但是一线城市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比如人才、资本、孵化器、法务等多方面的资源。所以如果你想在武汉仅仅用一些概念来获得投资,一来不易和北上广深竞争,二来必要的团队成员可能压根招募不到。因此在武汉创业,不如选择一个能够实实在在赚钱的生意。但有人可能要问,我仅仅开家小店,有可能拿到风投,并做成一家全国性的大企业吗?当然可以。参考一个经典案例“良品铺子”,就是借今日资本的力量,把一家卖零食的小店做成了全国性的连锁经营。在生意面前,资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病毒营销都是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都应该作为工具来使用。一切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要把钱挣到、生意做成、口碑做好、规模做大。真正能做好的项目,就会有人投。
如果实在是想做一个“烧钱”的新概念项目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可以先找到一个立足点让自己存活下来,在“活着”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做的更好。这个立足点可以是一个已经盈利的项目,或者是深厚的行业经验和背景,或者是金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拥有这样一个立足点也更容易找到合伙人。如果自己本身在财务能力和行业经验上都还很欠缺的话,其实不如去工作。等有足够经验和经济能力了再来创业。
融众网:那么您目前对自己是如何定义的,是作为一个创业者还是一名产品人呢?
王若愚:首先我将自己定义为创业者,同时也是产品人和技术开发人员。我觉得创业者必须得三头六臂,而且要随着项目的成长而快速成长。
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早期成员只有努力和认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们不成长只是原地踏步的话,这个团队很可能跟不上项目发展的节奏。创业者的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快速学习,要能随着项目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解决随时发生的各种困难。如果没有这种觉悟的话,那么项目发展肯定会出现问题。
融众网:您刚刚提到了关于团队建设的问题,在您看来,创始团队如何才能随着项目成长而成长?
王若愚:在早期的创业团队里,每个人都要负责几个方面的事情,如果每个成员各自都在成长,那么团队也就成长了。至于团队的leader能不能带领整个团队成长那就是另外一个比较深的话题了,它涉及到很多因素。首先是你的决策要靠谱,做决定要深思熟虑,尽量考虑周全,要能让团队感觉自己每次做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朝令夕改是最容易毁掉威信的杀手;第二就是你要具备融资能力,养活团队;第三是你能制定出一套激励机制,奖惩分明,能者多得。另外最好让团队保持学习和沟通的氛围,员工感觉自己有成长所带来的激励,远远高于加薪或奖金。
融众网:有些投资人在看项目时会关注创业项目的竞争对手或市场现状等问题。创业谱也是在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数据支持、协助决策。对于创业者来说,怎样了解竞争对手和市场现状?作为创业谱的负责人您有何建议。
王若愚:市场调查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首先你需要判断市场大小。各种报告的可信度并不高,对市场的判断主要基于你真正的行业经验。然后是关于竞争对手的研究,此时可以使用创业谱来作为辅助工具。你可以通过标签、项目名称等搜索已知的竞争对手,去了解对方的团队背景。如果对方的团队背景强大到你根本不可能组建一个比他们更好的团队,那么我觉得可以适当考虑放弃。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可以做好的,有时候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背景和实力,很可能连竞争的圈子都进不去。
第二就是看对手的融资历史。如果你所处行业的竞争对手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项目估值达到亿级甚至十亿级,那么这件事是否还能做就需要慎重考虑。比如在电商领域,目前已经有了淘宝京东这类大型平台企业,再去选择做大而全的平台就没有任何机会。此时选择选择垂直领域或者某些细分行业,避免正面的直接竞争可能成功的几率更大。
第三,关注和体验竞争对手的产品。我几乎每天都会去体验竞争对手的产品,他们也会经常关注我们的产品。你需要知道对手的专注点和弱点,他们的弱点是不是你可以突破的地方,专注点又是不是用户真正的痛点等。假如你能发现对手的缺陷,而这又是一个用户痛点,那这可能是提升产品的极好机会。
最后,还可以去看看对方的投资人是谁。某家机构如果投过一个类似项目了,再去找他碰钉子的概率可能更大。去找还没有投过你产品类别的投资机构,他们很可能因为需要投资布局而对你的项目异常青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和团队本身要好,这是一切的根本。
融众网:听说您当时是毕业后选择加入创新工场,继而进入创投圈参与创业。关于这个选择和经历过程,您最大的感悟和收获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些心得体会给众多技术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王若愚:就我个人而言,当初选择创新工场是因为自己对创业比较感兴趣,但做了两三年,深刻感觉到创业并非适合所有人。如果你的个人能力足够强,毕业时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那么你完全可以去创业型公司,甚至尝试自己创业。但如果个人能力在很多方面还处于相对空白状态的话,建议还是应该选择一家比较有名气的公司来为自己的职业背景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背书。
加入创业型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你会面临很多方面的事情,会让你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但这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做的事情多而杂,就会难以精通。如果不能保持强烈的自我驱动,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等到哪天不得已要再去大公司找工作,可能就会面临“不精通”带来的遗憾了。
所以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加入创业公司之前还是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对创业感兴趣?有没有做好持续学习的准备?对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信心去独当一面?如果你能终身学习,奋斗的目标明确,创业公司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
【融众访谈】是融众网倾力打造的一档深度访谈专栏。第一时间邀请国内外投融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人、创业者、企业家、政商要员、学术专家等,就投融资、金融创新、创业服务等热点进行深度交流互动,并以图文、视频、专题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呈现和传播。
【融众访谈】以最前沿最独特的视角关注投融资和创新创业,致力于融合行业内的各方资源,共同打造良好的中国创业和投融资生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