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情感
向上海人学做素鸭

向上海人学做素鸭

作者: 灿烂jx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20:37 被阅读0次

    上海人的精致和讲究,向来在全国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从头发的样式到皮鞋的光亮,从衣服裁剪搭配的得体到家居的整洁,从一道菜的选材到烹饪过程的精细拿捏,还有吃饭喝茶时候的吃相,无不透着上海人特有的精致和从容。

    看过央视一档美食类节目,讲究的上海人连切青菜切肉丝都是有尺头的。

    比如一块多少重量的猪后腿肉,至少要切出多少片肉片多少条肉丝。一把青菜,要切成多长的段才可以入锅,上海人都是有自己的讲究和标准。

    节目里介绍,上海人能将整只鸡的各个部位都精细的烹饪出不同菜品,连鸡血、鸡肠、鸡肚,都分别是三道精致美食的主料,简直让人佩服的不得了。

    之前对上海人在吃上的重视和讲究,完全来自于文学和影视作品。

    后来在简书上认识了珊家园先生,常常看他写些有关美食鉴赏类的文章,我也跟着前辈学到几种简单的食物烹饪方法,着实不错。

    在前辈细腻的文字里,能让人真切感受到上海人热爱的不仅仅是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更重要的是在美食背后,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即便是最简单的泡面和泡饭,上海人也不会马虎从事,而是要配上一碟精致的小菜,比如炸过的素鸡,或者素鸭。

    这样吃起来才算一顿饭,才不会显得悕惶。

    前几天看见前辈珊家园先生分享了一篇美食文章《素鸡与素鸭》

    我和小张先生都爱吃豆制品,就想学着做。第一次尝试不成功,然后再接再厉,今天就有模有样也有味道了。

    但是,跟前辈家里做出来的比,尤其是卖相,还差了好多。

    之所以色香味差别会如此巨大,除了工艺原因外,食材本身的差别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看来,厨艺的长进,除了虚心学习外,熟能生巧也是硬道理。

    于是想起欧阳修《卖油翁》里的“无他, 但手熟尔”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两句话。

    看前辈的文章,素鸡的得名,传说是在南北朝的梁武帝时期,因梁武帝笃信佛教食素,寺庙里的厨子和僧人就用豆制品来仿照鸡肉的味道做出了素鸡,素鸭的来历也差不多。

    我想,在修行中,戒除对肉食的贪恋和渴望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否则就不会有素鸡素鸭的出现了。

    虽然做了两次素鸭,但是用冰糖、酱油、老抽、蚝油、香叶、桂皮、干姜、八角熬制的酱汁还有很多,前辈说可以用它煮“百叶结”。

    “百叶结”就是把千张(我们这里叫做干豆腐)切成合适的长条形,再打成结,然后放在稀释的酱汁里煮。

    素鸭可以接着尝试,百叶结也一定要煮来吃。不仅仅是因为喜欢豆制品,也因为可以学习新的烹饪方式,学习上海人对食物的精细态度。

    上海人在吃上的讲究,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文末,再次感谢珊家园先生。

    制坯 醒坯 炸后的素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上海人学做素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wp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