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刘守英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乡土中国的土地政策
(一)自我强化的农本结构
(二)产权清晰,激励有效的地权结构与经营制度
(三)承载复杂功能的土地价值伦理
三、土地制度变革推动的结构变迁
(一)土地产品提供资本积累的国家工业化
(二)开放土地权利的乡村工业化
(三)以地谋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
四、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
(一)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迁
(二)城乡中国的主要土地问题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心得:
一、问题的提出:
作者开篇就点出土地问题在乡土中国的重要性,然后延申处一个困惑:一般认为,随着一个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和城市经济转变,农地的经济重要性下降,增长的动力转向依靠人力资本和创新,然而,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转型中,全社会对土地问题的关键度不减反增
之所以有这个困惑,一方面源于对结构变迁中土地配置效应缺乏分析。基于传统结构分析的发展理论,仅仅注意到劳动力再配置对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农地向非农用地配置的效应。另一方面源于对土地制度安排与变迁对结构转变的影响缺乏理解。事实上,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土地制度是变化最大同时也举足轻重的一项安排
作者指出讨论中国的土地问题具有重要公共政策意义,而土地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是源于以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两种结构形态所形成的截然对立的土地观。前者固守乡土中国形态,视农民与土地关系不变,无视结构变革带来的农民与土地关系已经发生的变化,后者以作为结果的城市中国为对象,强调土地配置和利益的城市导向,单方面强调以土地资本化工具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牺牲农民的土地利益和乡村发展机会为代价。
而城乡中国土地问题不同于乡土中国,也不同城市中国。其研究对于防止两个极端的土地政策意义重大
二、乡土中国的土地政策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基于对传统中国的基层抵近观察后提炼出的一个广被接受的概念。乡土中国的成色以其经济活动,制度安排,治理秩序与土的黏度来衡量
(一)自我强化的农本结构
从结构特征看,乡土中国表现为超稳定农业经济形态,直到19世纪末,无论是产值,就业还是税收来源,农业都是国家的命门。在顶层,由于国家收入与秩序主要依靠土地,传统帝国政治便不断强化以农为本的结构,抑制非农交易。在底层,由于农民无法在农外觅得机会,只能通过过密的农业劳动和与农工互补的手工业来维持生计,导致乡村经济活动“内卷化”和“没有增长的发展”
(二)产权清晰,激励有效的地权结构与经营制度
受制于可开垦耕地潜力和经验性技术进步缓慢,中国传统农业依托有效的土地产权和经营制度支撑食物供给。一是界定清晰,权利完整的产权制度实现稀缺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国家对土地权利的正式保障。国家通过土地登记,确权等提供对土地产权的正式保护
(三)承载复杂功能的土地价值伦理
不断强化的以地为本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断演变的地权制度所强化的超稳定家本位小农经济,积淀出附着于土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乡土中国,土地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它还关乎个人的名誉,报负,威望与社会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