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70:尴尬感
今日探讨的话题名为“尴尬感”。我有个朋友曾指出我是个易于陷入尴尬境地的人,无论是发布一条朋友圈动态,还是面对不太熟悉的朋友们袒露心声,抑或是遭遇突如其来的真挚告白(涵盖各种情感),甚至在听到深夜电台里的朗诵腔调,或是走路时不慎摔倒,都会使我感到尴尬。
在一次关于我们共同经历的尴尬感觉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对尴尬情境的感受各有不同。有的人因担心表现夸张而不自在,例如大声欢笑或搞怪表演;而有人则对情感表达及其反馈更为敏感,至于我,则几乎对所有情况都有可能感到尴尬。
那么,为何有些人更容易感到尴尬?为何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产生尴尬反应?尴尬背后蕴含何种意义?这促使我们决定深入探讨“尴尬感”。
尴尬感源自何处?
尴尬是一种与愧疚、羞耻相似的情感体验,让人感到不适、笨拙,并常常伴随着脸红、出汗、坐立不安、说话结巴等生理和行为反应。心理学家认为,尴尬感主要在两种情况下产生:一是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评价,二是感觉自己被暴露。
- 因自我感觉被评价产生的尴尬
这类尴尬情境广泛存在:
- 在公共场合接受表扬或批评;
- 遇见对面走来的朋友,本欲打招呼却喊错了名字;
- 出门后发现衣服上有污渍或袜子有破洞;
- 大庭广众之下不慎摔倒或失控哭泣;
- 伴侣在众人面前做出了令人尴尬的举动等。
这类尴尬源于社交规则、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对特定角色期待的影响。人们内心会内化这些准则,并虚构出“想象中的观众”,即所谓的“超我”,在现实交往中仿佛他人眼光即代表着超我的审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在评价自己,而不仅仅是外界的目光。
同样,当与我们紧密关联的人被评价时,我们也会感同身受地感到尴尬,比如孩子为父母的行为、父母为孩子的行为、情侣间为对方的行为感到尴尬,皆因其行为与我们的自我认同有所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于自我评价的倾向有时会导致我们对正面评价也产生尴尬,例如当他人赞扬我们时,若我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值得或配不上这样的赞誉,也会产生尴尬感。
- 因自我暴露引发的尴尬
暴露可以体现在身体层面,如不慎走光;情感层面,如被迫在公众前表达情感;亦或隐私层面,如同事突然造访杂乱无章的家。这些都构成了自我暴露带来的尴尬情境。
尴尬的心理学讨论始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领域,他在《梦的解析》中首次提及尴尬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梦中出现的尴尬情景往往与自我裸露或穿着不当有关,尴尬实际上反映了人类潜意识中自我暴露的欲望与冲动,是对这种冲动的压抑与防御。
另一位学者也强调,尴尬是人们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暴露愿望与道德准则冲突时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即当我们内心强烈希望展现或被理解的事物与超我(道德自我)的标准不符时,原始冲动会被压抑,进而转化为尴尬感。
超我与尴尬感之间的联系已多次提及。当我们被超我评价时会感到尴尬;当我们被超我压抑自我暴露愿望时也会尴尬。个体对于尴尬的敏感度差异,往往与他们超我的构造紧密相关。
每个人的超我并非千篇一律,它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随着成长过程逐步内化父母和社会规范而形成。严厉的父母容易让孩子形成过于苛刻的超我,也就是“虐待性超我”。这一点将在后续讨论中深化剖析。
- 共情尴尬:因他人尴尬而尴尬
当他人处于我们认为尴尬的情境中,或者得知他人的一些私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我们看来是尴尬的,这时我们便会“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尴尬,这就是所谓的“共情尴尬”,即我们因为他人感受到的尴尬而尴尬(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假性共情,因为我们是基于自身标准判断尴尬与否,当事人本身未必觉得尴尬)。
浏览他人朋友圈时的尴尬、对朗诵腔调的抵触、看到他人在公共场合出糗或过于恩爱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 防御性的超级情感
尴尬也被视为一种具有重要自我防御功能的超级情感。所谓超级情感,意味着当我们在内心深处体验到更令我们恐惧的情绪,如自卑、羞耻或内疚时,尴尬作为替代性情绪出现,帮助我们遮掩、压抑那些恐怖的情绪并向自己和他人呈现。
尴尬与羞耻虽然都源于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和评价,均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意识情绪”。然而,羞耻是对整体自我的质疑或否定,无需基于“我做出了错误行为”,个体可能仅因自身的存在而感到羞耻。尴尬有时被视为内心羞耻感较轻的一种表面体现,它与具体的行为、情感、身体状态相关,但相较于羞耻,尴尬的程度更低,更容易被自己察觉和承认。
容易尴尬的人群往往内心深处的羞耻感较强,尽管表面上可能并不明显。
- 易尴尬人群特征
(1) 拥有虐待性超我者
超我代表着内化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扮演着人格结构中的约束者的角色。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个体,会过度按照规范和准则自我批判和限制,导致持续自我指责和贬低,损害自尊心。
这类人群中,他们一方面渴望通过他人的赞赏和肯定弥补严苛超我对自尊心的打击,另一方面又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觉得自己始终处于他人审视的目光下,从而容易对各种情境感到尴尬。
虐待性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时期来自父母、同伴、榜样以及权威人物(如教师)过多的指责和批评有关,使个体长期处在内外部对自我负面评价的压力之下,更容易产生尴尬感。
(2) 具备更强共情能力的人
研究发现,共情能力得分与尴尬感得分之间存在正相关。这意味着共情力更强的人更关心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此的评价,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因为对他人尴尬的深切共鸣而体验到更多的“共情尴尬”。
尴尬真的是一件坏事吗?
诚然,频繁尴尬会给个体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束缚感、人际交往中的不自在感,以及可能出现的隔阂感(尽管这种隔阂感往往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尴尬还可能打断双方互动的进程,使在场者感到不适。
然而,易尴尬并不全然是负面特质。研究揭示,学生表现出的攻击性或不良行为与其对尴尬的敏感性呈负相关,即越容易尴尬的学生,越少出现攻击性行为。原因可能是尴尬在人们即将实施攻击性行为时起到了紧急制动的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更容易尴尬的人通常更具亲社会性、利他性和愉悦他人倾向,在实验中更愿意分享资源,且他们在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得分更高。
然而,尴尬也可能使人长时间纠结于过去的尴尬事件,不断设想“要是当时不那样就好了”,导致过于谨慎,不敢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何应对尴尬?
- 认识并接纳尴尬
如同对待任何情绪一样,你需要了解自己尴尬感的来源。哪些情境会让你尴尬?这与你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何关联?是否与内在严苛的超我和自我负面评价相关?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你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 当场应对尴尬策略
常见的化解尴尬气氛的方法包括:
-
承认尴尬:承认自己的尴尬情绪有助于释放内心的压力,不必再与“要是...就不会”之类的想法斗争。接纳尴尬情绪还能使身心放松,便于重新回归正常的社交互动。
-
承担责任:当自己的行为确实导致尴尬局面或给他人带来不便时,勇于承担责任比推诿更能迅速有效地缓解尴尬气氛。
-
幽默自嘲:适当地自我安慰或自嘲是很好的尴尬补救方式。当你能与周围人一同轻松看待尴尬之事,就是在告诉自己,尴尬并不能定义你,你能从容面对自己的失误。
-
表达愤怒:针对侵犯你隐私而引发尴尬的人,适度表达愤怒有助于让他们知道你的底线和界限,防止尴尬再度发生。
-
转移或避开:适时转移话题或快速撤离现场,以避免被众多目光和评判环绕,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临时手段。
- 提升自我接纳与关怀
如果你发现自己拥有的是一个严苛的超我,总是在内心自我指责,那么学习如何提高自我接纳和关爱,对自己更加宽容,是一项需要持续练习的任务。
当你不再不断批评自己,就能够发现,自己对他人肯定与赞美需求的满足将更加自主,不再过分依赖外部评价。当不再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时,尴尬感自然不易轻易出现。
今日电影推荐:《叫我第一名》
克服自身障碍,尤其是心理障碍的故事
2008年美国上映
豆瓣评分8.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