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16军事建筑
方城山让强敌退后
方城山楚军逼近了,鲁国(山东)不愧是孔子的故乡,具有文化素养和思考分析能力,他们的对策是奉送三百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建议双方和平共存。楚国部队很感动,立刻接受建议原地向后转。
讲究专业水平
木工、纺织工(织工)和刺绣工(缝工)各一百位,这批技术性移民带着中原的技术,到华中落户。楚国产业素来讲究专业水平,现在又被这个刺激推动,往前跃进一大步,让华北人只能佩服不能追赶。
《庄子》里有个夸张的寓言故事:郢都某位居民在赶路途中,鼻尖沾上一点白粉。虽然尺寸相当于苍蝇翅膀,但身为首府市民对任何问题都不愿意疏忽过去;即使只是一个细节,照样要交给专家!
他要求在路边工作的木匠把白粉砍掉。那有什么问题呢?楚国的技术人员最讲究技术!只听见「刷」的一声风响,刀起粉落,这位尊重专家的市民维持原表情和原速度,继续去赶路了,而鼻尖当然还是完好的啦。
寓言故事口气或许夸张,却描述真实的想法和感情。那楚国产业究竟有多少实力呢?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项检查楚国的建筑、纺织、漆器、国际贸易、科学和文化艺术产业。
最早的长城
楚国南侧是荒凉的华南大地,散布着一票土著,通称「百越」。北侧是中原(河南),那些诸侯国面积虽然袖珍,精神力量却一个比一个强悍。楚国面对这种邻居,总不能等着挨打吧,建国不久(春秋初期)就开始修建长城了。
春秋中叶占领了南河南的南阳盆地,这桥头堡(前进基地)面积跟北台湾(台北到台中)相当,长宽各100公里,固然让人振奋。问题是一只脚跨进中原,更要戒慎恐惧了。疆域渐渐扩充,如果只固守几个孤伶伶的重镇,哪能照顾越来越漫长的边界呢?
环绕南阳盆地
楚人决定苦干实干,沿着北边界修建连绵不绝的П(ㄇ)字形城垣(读「原」、城墙),取名「方城山」或「方城寨」。它是中国的头一条长城(「长垣」),从东北西三面环绕南阳盆地,是易守难攻的完整防御阵线,能俯瞰中原方向的动态。
楚人沿着北边界修建ㄇ字形城垣,取名「方城山」,是中国的头一条长城,从东北西三面环绕南阳盆地,易守难攻,俯瞰中原震撼人的防线
齐桓公在春秋中叶率领「八国联军」压境,那时「楚方城」己经落成了。联军威风凛凛沿着方城驻扎,最后却没有闯关,只不过摆个姿态罢了。
楚方城哪能轻易跨越呢?东、西、北段各长100公里左右,直线总长度300公里出头;但长城沿着山脉起伏,实际长度大约500公里。因此古人的叙述是「千里(500公里)之遥」,这构成多么坚固而震撼的防线!
中原诸侯国多次进逼方城山,却没有一次能穿越它。例如晋国在楚穆王、康王年间,两次调派军队去发动攻势,阵容又整齐又雄壮威武。但是走到方城山脚下,抬头看看那道铜墙铁壁,决定别去挑战它了,还是取消行程掉头回去吧。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楚人修建的长城,北段连接山形水势,因地制宜;西段石墙,就地取材想为庞大的南阳盆地搭盖「护城墙」,谈何容易啊。楚人的「压低成本策略」是因地制宜(利用现成的地形)、就地取材(利用现成的建材)。
﹡因地制宜-- 北段「连山相接」(连接山形水势)
利用地形(山脉、高地和河堤),把山形水势连接起来。北段最简单,伏牛和桐柏两个大山系,一东一西沿着北边界绵亘。方城山站在棱线北侧的坡地(制高点)上,藉助山势俯瞰中原。
﹡就地取材-- 西段石墙,东段「水长城」
有土壤的地方搭土墙,在没有冈峦也没有多少土壤的西段,把石块一层层堆砌成石墙。「无土之处,略石为固。」
东段的构想更妙,既然沿线经过十几条河流,就沿河或跨河建造堤防,成为中国兴建最早、规模最大的「水长城(连堤)」。它一物两用,既是水长城也是护城河,同时阻挡敌人和洪水。
东段长城沿线经过十几条河流,就沿河或跨河建造堤防,成为中国兴建最早、规模最大的「水长城」关寨设备
土石墙这条巨蟒从山巅盘旋到山脚,城垣(城墙)上种植树木来自我掩护。不过这些掩护物并没有100%融入环境-- 由于土层特别厚实,城垣区植物的郁郁葱葱程度超过「非城垣区」。
方城山沿线,断断续续残存着一些关塞设施:
﹡「敌台」(碉堡):某处遗迹有一个用石块堆栈的平石基,长宽各12公尺。
﹡小型掩体
﹡射击口:方城山当中有一些凹槽,猜想是射击口。
在关卡建要塞
朝山峰仰攻不是开玩笑的,只有蜘蛛人能做到;人类的攻击行动,目标必须设定在两座山峰当中的缺口(隘口、关口、关卡)。一代代政权都在这个重点位置修筑要塞(坚固的防御工事),派驻精锐部队。
方城山沿线,断断续续残存着一些关塞设施,历代政权都在这个重点位置修筑要塞,派驻精锐部队。例如大关山隘口,在左右两座岗峦的山脚各修建一条土崖,形成20度的缓坡,把相距700公尺的两座岗峦连接起来。
缓坡是一道庞大的工程,长700公尺,宽300公尺。南北两边各修建两道梯型土墙,用极稳重的架势提供保护-- 顶部宽2公尺,底部宽10公尺。土墙跟柏林围墙一样,标准高度3公尺(人类翻越的界限);遇到特别陡峭或平缓的地势,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墙高。
大关山隘口见证「开放」和「自强」
楚庄王的甲车走出方城山,去周天子的疆域饮马阅兵;后来连着十年走出这道防线,去中原对陈、郑、宋、蔡和息国发起攻势。
方城山静静地伫立在边界,见证楚国的开放和自强不息,它告诉列国:「跟我们交朋友,可以互通有无;但欺负人会得到满头疱。」各诸侯国发现这办法有效,也纷纷修造「烽火台」或「列城」(要塞),并且用城墙连接起来。
楚怀王不肯抵抗秦国,任凭中原诸侯国头一次攻进方城山,亡国的预兆出现了。他被骗到秦国,冤枉地死在那里。儿子顷襄王即位,维持「不抵抗政策」,只在方城山西边另外修建了一道方城。放弃抵抗和自强,光堆砌长城有什么意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