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你感觉自己糟透了,或许只是你恰好看到的人都太优秀

你感觉自己糟透了,或许只是你恰好看到的人都太优秀

作者: 余少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19:21 被阅读46次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高考出成绩,考生填志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阶段。我在浏览知乎的时候,发现知乎也很应景地推送了很多关于高考的问题。

    比如“高考成绩公布前半小时你在干什么?”

    比如“2018年高考成绩出炉,你想说些什么?”

    比如“查高考成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等等。

    作为一个经历两次高考的人,对高考怀有更加深厚的感情,所以遇到有关高考的问题,我也会忍不住点进去。我看了很多回答之后,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我很庆幸,我当年高考的时候农村还没有普及智能手机,我也自然是看不到知乎的,要不然心灵得遭受多大的创伤。

    我在浏览“2018年高考成绩出炉,你想说些什么?”这个问题下面很多回答之后,强烈建议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不要点开这个话题,否则你会感觉之前参加的是一个假高考。

    你会产生强烈的错觉,其他考生人均600分以上,别人发挥失常上的都是985、211高校,自己简直就是个废物。

    中国将近3000所高等院校,985只有30多所,211不到120所,按照比例来说,能够考入211以上学校的考生大概只能占到总考生人数的5%左右。这个比例很高吗?不高吧。但知乎会给你人人211、985的印象。

    当然,并不是说知乎上的数据是假的,我相信这些答主的回答都是真实的。这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现象。

    也就是说,碰巧回答这些问题的都是在高考中成绩不错的考生。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分数不高,自己就足够郁闷了,还要面对世俗的眼光,哪还有心情去答题。能回答什么呢?自己疼还不够吗,还要把伤口露出来给别人看?没考好,除了一句MMP还想说什么呢?

    所以这个问题,更像是一个获奖感言,“2018年高考成绩出炉了,考得好的同学想说些什么?

    那些不小心看了这个问题并且点进去的考生,你得知道不是别人都很厉害,只是这个问题下面的答主都很厉害,正好全被你看见了。

    就像颁奖晚会,从来都是获奖者讲话,要感谢很多人,要尽力表现出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这个奖,同时又要体现自己的谦逊。

    没获奖的没心情说,也没什么可说。万一真的上台去了,爆了一句粗口,或者表达了对这个奖项的不屑,甚至揭露出了一点黑幕,那场面就不好看了。

    知乎也经常推送“毕业一年/二年/三年……之后,你现在的处境怎么样”这类问题。

    点进去,越看越扎心。你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和别人对比,自己多么差劲。

    这也是幸存者偏差。

    那些混得好的,创业成功的,考上公务员的,出任总监总经理CEO的,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当然乐于回答。人都有表现的心理,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这很正常。

    那些混得不好的,创业失败欠了一身债,工作普通,加薪升职无望,哪有心思和动力去答题呢?

    经常有人说,知乎上都是985院校起步年薪百万的人生赢家,这当然是一种戏谑,但也说明了知乎上存在大量的“幸存者偏差”现象。

    我喜欢刷知乎。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里面有很多优秀的答主,能够浏览到很多有用的、有趣的信息。但同时,知乎上很多问题的回答是片面的,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去看待这些答案。

    我们经常遇到幸存者偏差现象,这种现象往往消极意义多余积极意义。

    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完一道题,会停下来问“都听懂了吗?”这时会有几个声音响起——“听懂了”。老师很满意,接着讲下一题。

    听懂了的同学可以自然地回答听懂了,但那些没听懂的同学呢?他们会怎么回答?照实回答没听懂,老师会不会批评我上课不认真,别的同学会怎么看我?而且回答没听懂的同学可能面临这样一个终极问题“都是一样教的,为什么别的同学听懂了,而你没听懂?”

    确实没听懂,又不忍心睁眼说瞎话说自己听懂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

     而沉默的数据往往容易被忽视

    我们还会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一些成功的事例。

    比如某人大学退学创业,现在已经获得融资估值几百上千万了。然后引申出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如别人退学赚的钱多。

    比如某人高中都没上就去外面打工,现在已经是大老板了。然后会引申出上学有什么用,大学毕业了还不是给没上过学的人打工。

    这还是幸存者偏差。

    有多少大学退学创业成功的?有多少高中都没上能当老板的?

    不要把个例当做常态。

    何况,这些问题一旦涉及到概率就会原形毕露。大学退学和读完大学毕业的两个人哪个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当老板的人中,上过高中和没上过高中的哪种人数量更多?

    我们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中,存在大量的“幸存者偏差”现象,以至于我们经常忘记了这是一种偏差,而误认为这是一种常态。这让我们焦虑,甚至绝望。

    要知道,任何时候,选择发声的都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我们要探知事实的真相,就必须发掘出那些沉默的数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感觉自己糟透了,或许只是你恰好看到的人都太优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bb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