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读丨联结学习时空,丰富学科视角——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活动设

一读丨联结学习时空,丰富学科视角——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活动设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17:11 被阅读0次

    原创 王海月 语文建设杂志 2022-12-06 16:02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4381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摘要】第一学段的学生知识积累少,学习经验不足,因此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定位必须精准。教师应努力发挥创造性,设计联结不同学习时空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围绕同一学习主题,拓展多学科视角,形成全局性理解,逐步建立起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价值。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学习时空,学科视角,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1]。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有助于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这是跨学科学习设计的基本理念。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内容综合、学习范围广阔、学习资源开放,但第一学段学生的先备经验少,能够触及的生活范围相对狭小。如何“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2],并且有效实现学段目标,这是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定位:走进,打开,建构

    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内容为:“(1)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2)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3)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其中的学习场所主要涉及学校、家庭、社区,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中的学科要求也不是学科思想方法,而是学科知识或技能,更为关注一般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如观察、记录等。学业质量要求“在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提问,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

    综合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可以从走进、打开、建构三个角度梳理第一学段的目标定位。学生走进相对熟悉的生活场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尽量从多个学科的视角考虑活动过程的设计,尽量多地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来感知和体认学习对象,从而对学习对象感兴趣并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第一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并非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参与意识,对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能够形成全局性理解,关注到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

    二、设计思路:联结,拓展,整合

    针对第一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何达到跨学科学习的目标要求?社会学认为,家庭环境是人类的第一空间,工作和学习的环境是人类的第二空间,不受利益制约的非正式公众场域是人类的第三空间。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家是第一空间,教室是第二空间,学校和社区、图书馆等属于第三空间。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学生会有不同的角色意识和行为特点,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方式。这一时空概念可视为联结不同时空,拓展学科视角的理论依据。据此,笔者确定了教学实践的思路:围绕同一个学习主题,在不同学习空间内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拓展思考问题的广度,并依托学习成果整合学习经验,从而对学习主题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下面以“我爱图书”跨学科学习活动为例,说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1. 学习目标

    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内容聚焦开阔学习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实现能力的发展。立足“走进、打开和建构”的目标定位,“我爱图书”跨学科学习活动基于三个活动场域设定目标。

    (1)在班级,通过阅读活动了解图书的基本信息,并将自己最喜欢的书介绍给别人,能够把理由说清楚。

    (2)在阅览室,了解借阅和归还的规则,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整理图书,并学会在特殊场合讲话时使用合适的音量。

    (3)在书店,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家长陈述选购图书的理由;能够与售货员交流,正确使用货币,完成购买流程。

    上述目标紧扣“图书”这一对象,通过在不同场域中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爱图书”的情感,掌握读书、介绍书、借书、买书的基本方法,对“阅读生活”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学习目标的综合性首先体现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其次体现为对语文、数学、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体现为学习能力与精神成长的综合发展。

    2. 学习过程

    对照上述学习目标,“我爱图书”的具体学习活动可设计为“班级读书会”“在阅览室的一课”和“书店选购会”。

    班级读书会。主要的学习活动包括认识一本书、阅读一本书、介绍一本书。阅读内容是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在认识一本书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大开本的图书,分别标识封面、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等信息,引导学生对一本书的外部信息形成完整的认识。如果学生感兴趣,也可以试着记一记各个信息的规范名称。围绕阅读一本书设计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整体浏览,判断并确定自己的阅读意愿;局部阅读,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联系生活,认识到自己从书里获得的帮助;再次整体阅读,说出自己的新发现。介绍一本书,让学生把自己近期阅读的内容介绍给同伴,要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在阅览室的一课。主要的学习活动包括借书、看书、还书三个环节。走进阅览室,首先要阅读“公约”,借书之前要了解借书规则,看书的过程中要遵守阅览室的“公约”,借书、还书时要有礼貌地与管理员沟通交流。这一课,可以请图书管理员参与教学,讲解图书分类方法,帮助学生借助图书分类快速找到自己想读的书;明确在公共学习空间学习的基本要求,提醒学生调整音量和动作的幅度,做不打扰他人的阅读者。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板块安排了“特殊场合使用合适的音量说话”的学习内容,可以将其整合在这项学习活动中。另外,这项学习活动还可以与道德与法治整合设计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习活动的育人功能。

    将阅览室的学习延展到教室里,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分类方式整理教室图书角的图书,并说明分类理由。第一学段的劳动课程中有“收纳与整理”的内容要求,两个学习空间的联结,为拓展学科视角打开了思路。

    “书店选购会”是家庭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与家长沟通活动目标,请家长记录学生陈述购买理由和自主完成购买程序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提出下一次选购时要注意的事项,并形成书面记录。统编教材中设置了《“贝”的故事》识字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形成货币概念;数学学习中也有“大和小”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思维。这些学科知识可以整合在本项活动中,或学习或复习,帮助学生形成全局性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活动不是单次、线性推进的,“班级读书会”要根据语文学习进程和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要求定期举办;“在阅览室的一课”也不只是“一课”,学生在多次使用阅览室的过程中,均需要教师提醒上述内容,从学习使用阅览室到学会使用阅览室,最终帮助学生能够高质量、高素养地利用公共学习空间,这是一个较长的学习历程;“图书选购会”需要家长帮助记录学生阶段性的表现,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 学习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倡导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如学生日常写字、读书、习作、讨论、汇报展示、朗读背诵、课本剧表演等方面的材料,记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典型表现”[4]。“我爱图书”采用的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以“学习档案袋”的形式贯穿评价方案始终。评价标准基于学习目标研制,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的标准。创建学习档案的物质准备为各项活动的评价资料收集清单,评价资料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收集和管理。在“我爱图书”学习活动的某个时间节点,可邀请家长一起召开“学习档案袋”讨论会,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整合和优化学习档案,交换点评,并举行学习成果展示会。

    以“书店选购会”为例,学生选购图书时除需要调动汉字与交际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运用数学学科的知识比较价格、美术学科的审美方式去审视书籍的质量,再综合地进行选购活动,形成整体化的经验。我们的评价资料收集清单包括选购前的意向对话,学生寻找意向图书的方式(音频、视频、照片等),学生陈述购买理由的实录(将音频转化为文字),学生采用的支付方式、核对账单的过程、与收款员的对话(将音频转化为文字),家长和学生共同商定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对比分析上述数据和资料,教师能够判断学生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数字信息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学习活动设计的依据。

    整个评价方案不设置分等、打分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独立自主的主体,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参加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创造者”[5]的感受。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培养其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有力的学习动机。

    三、实践反思:用出声思维展示思考过程

    第一学段的学生在非教室空间的学习质量难以保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非正式学习不是学习而是游戏,很容易叽叽喳喳乱成一团,很容易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笔者采用出声思维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面前自言自语地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吸引学生关注老师的思考过程;用卡片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请学生按照卡片的顺序介绍自己的方法。比如,面对学生在初次阅读绘本时手足无措的问题,可以在阅读后引领学生梳理阅读方法,通过制作了解绘本信息、关注封面信息、猜读故事、观察图片、讲述故事等思考卡片,重现阅读过程,积累阅读经验。在介绍图书的环节,可以“我要选这本”作为开头,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呈现思考的过程。又如第一学段的学生在整理学习档案时,觉得书写困难,笔者为他们展示了包含书空笔顺、关注结构、观察占格、关键笔画、描红书写、交流评议、修改提高在内的一系列卡片,直观地展示思考过程,直接助力于任务的完成。

    在“可听化”的示范、“可视化”的工具引导下,逐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规则,关注思考的过程,逐步在倾听与理解、回应与提问的过程中实现发展与提高。

    跨学科学习的时空范围广,学校与家庭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而是要基于学习主题设计整体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使家庭和学校两种教育力量联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跨学科学习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34,47. 

    [5]山. A. 阿莫纳什维利. 孩子们,你们好![M]. 朱佩荣,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40.

    (王海月: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年11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读丨联结学习时空,丰富学科视角——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活动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ci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