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天地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日月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山河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人现在不见了。
——《白族歌谣》
【一本失落的天书】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虽然只有31000多字,却保罗宏富,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被称为是古代人们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
针对《山海经》的研究,自汉代至今从未停止。学者刘宗曾在《失落的天书》一书中总结道:“汉代学者刘韵、王充深信此书是大禹和伯益在治理九州、周游天下时记载山川风土的地理风俗志;东晋学者郭璞认为此书是荟萃方外珍奇、阐发要道妙论的博物之书;朱熹称此书是依托《楚辞·天问》凑合之作,又称此书与《天问》一样,是摹写图画而成;明代学者胡应麟视此书为古今语怪之祖,纯为战国好奇之士搜采异闻诡物编造而成;明代学者杨慎说此书记载的是禹贡九鼎上那些魑魅魍魉的图像;清代学者毕沅、吴承志、郝懿行都把《山海经》当成地理书解读,欲把山川风物落到实处。到了现在,西学输入,学者眼界打开,对《山海经》的认识也异彩纷呈、众声喧哗。鲁迅说它是古之巫书,记载的是古代巫师祭神厌鬼的方术仪典;茅盾、袁珂说它是远古神话,寄托了华夏先民丰富而奇丽的想象。古人眼界有限,故一直将《山海经》的师姐局限于华夏九州,现代人视野恢廓,因此,说起《山海经》来也没了遮拦,卫聚贤说《山海经》是印度人写的;苏雪林则称《山海经》是古巴比伦人作的,书中的‘海内’、‘海外’的‘海’就是现在的黑海、里海、地中海、阿拉伯海……”
《山海经》越来越被说得天花乱坠,“奇书”似是成了法海手里的大金钵,什么都装得下,什么都掏得出。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用猎奇、神秘的目光去审视《山海经》,各类研究理论发挥各种想象力,衍生出了种种更“奇”更“乱离怪神”的说法来。
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山海经》一直存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精心整理了一个“译注”本,逐字逐句全部翻译,力求能准确达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让我们能够抛开研究者故作高深的论点,直观得朴素地体会古时人们眼中的山川日月。
【古兽食用指南】
读了此书的盆友一定有这样直观的感受:怀着仰望上古文化、了解上古神兽、探究上古地理的心态打开此书,读着读着却不禁留下口水——原来《山海经》不禁记录了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各种草木异兽,也告诉了我们怎么吃它们!
【九尾狐】
原文: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Ps: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一直以为九尾狐都像电视剧里那样,找皇上报恩或者产生爱情的嘛……
【横公鱼】
原文: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Ps:刀砍不入,沸水中煮了半个小时全当泡温泉?那扔两颗乌梅进去,就是一碗鱼汤了。
衡公鱼的内心:我可能是条假鱼,不然怎么会这么害怕乌梅……
【鯈鱼】
原文: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bì/pí)湖之水,中多鯈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Ps:吃了可以无忧无虑,店家给我来两斤~
当然了,何止这几种,还有很多其他的异兽可以食用,分别具有其各种各样的功效,现在我们都需要去医院挂号排队的病,放到古时候,仿佛是去山上打个猎就能治好的;有时还不仅仅是身体疾病,还能治疗心病,让人不嫉妒,不做噩梦等等:
肥遗,食之已疠: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冉遗鱼,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吃了这种鱼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御凶灾。
禺,食之善走:吃了这种东西,能跑的快
类,食者不妒:不会产生嫉妒之心。
虎蛟,食者不肿,可以已痔: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不生肿病,还可以医痔疮。
白䓘,食者不饥: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
狌狌,食之善走:吃了这种东西,能跑的快。
萆荔,食之已心痛:能治疗心痛病。
文茎,可以已聋:人吃了可以治疗耳聋。
杜衡,食之已瘿:可以治疗癫痫。
鵸鵌,食之不魇,又可御凶:吃了它的肉,人就不会做噩梦,还可以辟除凶邪之气。
鶌鶋,食之不饥,可以已寓:肉可用来充饥,而且还可制药医治失眠健忘症。
【天圆地方神话】
我们可以读出,地域以山川湖海为单位和接线,每个区域都具备禽兽、物产、灵怪等等,我们能捕从中捉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同同异异。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可以吃或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瑞、灾难的异兽之外,神话故事也是《山海经》的另一主题。
为什么会有神话?
或许缘自华夏初民居在山川阻隔、内陆外海的土地上形成的地缘文化心理。不像埃及、巴比伦的神灵是由图通经过地方守护神的阶段发展起来,中国的主要神灵是伴随农业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早期天文学发展起来的星辰崇拜,所以三代奉祀的最大神祗都缺乏相应的神话故事,所见到的神话中多有无足轻重的乱力怪神行为。而相比于西方的神话,中国的早期神话,都是缺乏宗教热情,反而比较现实主义。
在《山海经》中,神话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来自起源较早的神祗。
如海外四经中的句芒、祝融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第二类,由作者误读古书讹传而成,其起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是将历史中的任务神话化。
《海外南经》的“羽民国”,“其为人头长,身生羽。”根据学者考究,本为《禹贡》中记载“鸟夷,北夷国。”其中“鸟”本为“岛”,原作“居岛之夷”。
此外,山海经也从《左转》、《国语》中刺取素材,如夸父追日、后裔传说等。
第三类,一些看似古怪的人物,是人们曾经目验的历史事实,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神话。
如历史悠久的“大人国”,均在别的史书中有记载。
眼观当下,《山海经》时代的人,早已不见。现代的我们,依旧在千年以来的日月山河中,读着他们眼中生动的一切,像是走了一遭奇异世界,眼花缭乱,不忍再从头翻阅。
第二次阅读,对这“乱离怪神”已有些熟悉,却又会领会到更新奇新鲜的细节。
蓦地,错觉时空回溯,仿佛与古时候人们的精神心领神会,遥相往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