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作家杨本芬的三本小说——《秋园》《浮木》及《我本芬芳》,作者以平实的语言描写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花甲之年开始写作,80岁发表了小说《秋园》。虽然这个作家名不见经传,但她的文字读起来很舒服,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秋园》讲的是1914年,秋园出生在洛阳一户行医人家。长大后的秋园嫁给了驻扎当地的一位国民党文职官员。秋园先是跟随丈夫从洛阳搬到了南京。抗战爆发后,一家人又迁往重庆,中途脱离部队回到湖南乡下。在湘阴,秋园生下五个孩子,活下三个,女儿之骅排行老二。贫穷、饥饿、歧视日日侵蚀着这个家庭,之骅自小便目睹母亲为生存所做的苦苦挣扎。丈夫去世后,秋园带着两个幼子流落湖北,艰难求生。16岁时,之骅逃离了乡村,到一个偏远小城求学、扎根。秋园和之骅母女被命运抛掷底层,两代女性为活下去付出了努力。当晚年的之骅拿起笔回首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本文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我本芬芳》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普通女人的婚姻故事。品学兼优的年轻姑娘惠才由于就读的中专停办而辗转至江西求学,毕业前夕,她又因出身问题即将被下放农村。走投无路的惠才在好友的劝说下,与相识不久的吕医生结了婚,婚后她勤俭持家、卖力工作。不过个性喜好、为人处世的差异,令惠才与丈夫摩擦不断,而生儿育女又彻底中断了她的求学之路。热情敏感的惠才无论如何也无法打动一颗冷漠的心,屡屡受挫的她不肯沉溺于伤痛,仍旧生机勃勃地学习、工作、教养孩子——哪怕无人欣赏,也要竭尽全力地绽放芬芳。
这几本书是一个系列,被誉为女版《活着》,描写了普通的劳苦大众面对苦难的坚韧。仔细读过你会发现,《秋园》当中的之骅就是《我本芬芳》中的惠才,在第一本书中,之骅是女儿,到了《我本芬芳》中,她成为一名妻子,一个母亲。从作者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会看到一位面对生活苦难从容应对的母亲,但也会感受到她对于婚姻生活的不满足。
惠才和吕的婚姻是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婚姻现状的代表,他们没有经过充分了解便走入婚姻。在婚姻中,双方由于性格或三观不合,产生过许多矛盾,有过抱怨、争吵、哭泣……但即使这样,他们仍然过了一辈子,走过银婚,步入金婚,甚至度过六十年,七十年……在这期间,女主有过无数抱怨,但她仍然隐忍,并发出心声:哪怕无人欣赏,也要竭尽全力地绽放芬芳。
纵观现在的年轻人,鲜有如此包容的婚姻,既羡慕于他们的独立自主,亦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婚姻?如果换作是我,会不会隐忍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