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整理过小户型厨房、总结儿童玩具收纳,还把客厅整成家庭图书馆。这些整理操作,跟它相比简直不是事儿——
塞在父母家的成长杂物!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结婚成家、买房搬家,小小爱巢塞不下自己的全部物品。无论是有意无意地,你不知不觉间把属于过去的物品塞在娘家/婆家/老家……
那些物品,多数是不值钱的东西,但有深刻的个人印记,舍不得丢弃(或者你老妈舍不得丢)。反正它们有地可放,一放就1年、10年、20年甚至更久,直到连你自己都不记得曾经有过它的存在。
我也是如此。直至它们从娘家被整理出来,回到我手上。
除了图书、衣物,光是成长阶段的各种入学证件、奖状证书、书信等,就足足塞了两个行李箱。
要是像以前,我肯定会翻阅一遍,然后把它们打包进文件盒里,塞进某个角落里。最终效果,跟没有整理是一样。把它们塞到某个地方,只是把杂物从A地转移到B地,等到哪天被翻出来,或者不知不觉被家人扔掉。
深知这些杂物无处可逃,我不得不直面一场艰难的整理。
扔还是不扔,这是个问题。
换个角度想,继续像往常那样把它们藏起来,等待下次搬家时再整理,其实是自欺欺人——到了那个时候,你不会认真看它们一眼。
它们,被主人认真地掂量去留悲惨,还是被无情地遗忘要惨些,还是像垃圾那样被处理掉要惨些?
反复衡量,我最终想明白,这些昔日很重要的成长见证物,只需留下极少一部分。后者能够唤起我对往昔的美好记忆,足够了。其他的,请就此告别。
毕竟人活着的空间有限,心智也很有限。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不可能用宝贵的空间存放自己年少时的全部记录。家居和精神上的主要空间,应该留给当下和未来。
至于书信,我一直不舍得扔掉。某天我盯着微信发呆,才意识到过去亲手写的信件,不是古老的人情味,而是曾经一时的通讯工具。通讯成本越来越低,多年前就已经无纸化。曾经在QQ、校内网等平台与朋友用心畅谈,也不见得要把聊天内容打印保存。
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就放心地撕掉那些书信,只留下当时用心写信的心情,保留在记忆里。
反复斟酌,我最终留下不到一寸厚的纸张相片,那些充满回忆的成长见证。用一本A4大小的速写本,像剪贴本那样纳入。
参照手帐的做法,将它们编排成册。我尽量让页面留白,最多写上一两句备注。回忆已经很丰厚,不需要满页纸涂满色彩。
遇到比A4纸还要大的纸品,把它变成立体折叠,这样翻阅小册子会很有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121/4290118845a51799.jpg)
把见证成长的奖状、集体照片、学生证等整理成一本薄册子,不需要高深的做手帐技巧。只要适当排版,小册子就很漂亮。
反复整理,两个行李箱的杂物,最终变成不到半本40页速写本。本子很薄,塞在家里、毫无压力。
至少,这些宝贵的资料,得到妥善整理、保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