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东汉琉璃到元霁蓝留白龙纹梅瓶

从东汉琉璃到元霁蓝留白龙纹梅瓶

作者: 收藏之窗 | 来源:发表于2022-04-28 11:02 被阅读0次
【长颈玻璃瓶 东汉】高度26厘米

1987年河南省洛阳市东郊汉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这件出自洛阳东汉墓地的玻璃瓶形状极似后期宋金时期的长颈瓶或玉壶春瓶,直觉感观更近似于金代长治地区的绞釉长颈瓶,玻璃瓶使用白色与绿色玻璃相搅制作而成,胎体的机构更相中国唐至宋金时期的绞胎瓷器。据考此件玻璃瓶的产地应该是罗马,玻璃器最早的使用记录是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公元前200年,巴比伦发明了玻璃吹管制玻璃的方法,接着这个方法传入罗马,欧洲在公元一世纪左右罗马的波特兰瓶即是玻璃浮雕作品。公元97年甘英出使罗马,随后东西两大帝国开始互通商贸,此件玻璃瓶便是这种文化与商贸交往的实证。

【黄釉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高度20厘米

1972年河南省安阳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扁壶满施黄釉,壶身为两半模印贴合而成,肩部置两系,此类釉陶扁壶原型来自金银器及皮质扁壶,是水器或酒器,属游牧民族特有的器物造型,其扁平的形制设计为了游牧之便携。扁壶主图案是一组人物乐舞场面,五人均高鼻深目,着胡服,属西域人形象。这与北齐统治者提倡汉人鲜卑化有直接关系。北魏孝文帝在文化上的鲜卑人汉化,与后期北齐鲜卑化的汉人政权构成了180度的反转。这也正展现了北朝时期的北方文化的丰富性与活力。如日本学者宫本一夫所言:“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推荐序 许宏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撞成就了南北朝文化。

【玻璃碗 约3-6世纪】1983年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 固原博物馆藏

来自伊朗的萨珊舶来琉璃碗,碧绿通透,内壁光素无纹,碗外壁饰圆圈凸起装饰,中心磨琢内凹,颇似吸盘。钠钙玻璃,原料纯净,熔制水平较高,品相也较为完好,有附着物,腐蚀面积小。1983年秋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出土,固原博物馆藏。

【青花塔式罐 唐代】2006年郑州市上街峡窝7号墓出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塔罐外腹用钴蓝料绘人物捶丸花卉纹饰,透明釉。塔式罐是一种随葬明器,由于其形制类似佛塔,罐顶一般为塔型扭,原型源自印度,属佛教物品;未见魏晋南北朝墓葬出土,多见盛唐与中堂墓葬出土,唐末逐渐减少。出土地集中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与新疆,宁夏与内蒙地区也有不少的发现。此件青花塔式罐出土于郑州市上街区,出土一对,另一件为花卉纹,出土地点位于巩义市与上街区交界地带,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代的彩绘宝相花小木罐】

大漠遗珍 丝路传奇——新疆出土文物大展

唐代的彩绘宝相花小木罐,是用木头旋制的,外表涂黑,在黑地上绘白花。盖上是卷草纹,罐身上是宝相花和云纹,这是当时的流行花纹。这个罐子很漂亮,可能是明器制作。宝相花与缠枝花卉图案与中原地区墓葬壁画极其相似,如果没有地域的阻隔,如果不是明确的出处,我们认为此件器物就是中原地区的,通过一件小小的器物我们足以看清当时帝国本土与边界的文化维系。

【玻璃莲花托盏 元代】甘肃省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件蓝色琉璃托盏的造型优美,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关于琉璃的产地还须进一步考证,但就其造型来说,显然是中原文化的范畴,同时代或略早期的金代与南宋时代,同样造型的瓷器、漆器、金银器均有同类造型的器物出现。汪氏家族为金末至元代到明初陇右望族,整个元时代,割据一方,至元代灭亡家族没落。家族墓地从1243年汪世显始到1616年,历373年15代200余人。

【霁蓝釉白龙梅瓶 元代】

扬州博物馆藏

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

小口颈细而短,肩部丰满,腹部以下明显收敛,底足外撇。器身通体着蓝釉,腹部刻画的一条白色蛟龙扶摇直上,四肢奋力舞动,追逐一颗游动的火焰宝珠,俗称“赶珠龙纹”。梅瓶出自景德镇窑,胎体厚重坚硬,造型挺拔高大,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烧造水准。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元代白龙纹梅瓶全世界目前仅存三件,另外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和巴黎集美博物馆,且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扬州博物馆的这件,是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一件。博物馆近200平米的国宝厅,只放置了这个白龙梅瓶,市民可以360度欣赏它的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东汉琉璃到元霁蓝留白龙纹梅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or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