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这本书,内容115~147页。
第二部分 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七章 怎么识别杏仁
驯化作物的第一阶段,大约是10000年前,这个时候驯化的作物有以下特点:
1 可以食用;
2 野生状态下产量很高;
3 容易生长,播种栽植就行;
4 生长迅速,几个月就可以收获了;
5 容易储藏;
6 自花授粉,突变的基因可以保留;
7 发生了某些对人类有利的突变。
驯化作物的第二阶段,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果树和坚果树(果树包括橄榄树、无花果树、枣树、石榴树和葡萄藤)
之所以是第二阶段,主要因为收获周期较长,需要3年结出果实,盛产期要等到10年以后,通常需要定居下来后才可能培植。
但这一阶段的果树还有一些优点,就是容易栽种,只需要插枝或者播种就行,插枝的好处是,祖代特性可以保留。
驯化作物的第三阶段,需要用到比较复杂的技术——嫁接。
即便是懂得嫁接原理,实行起来仍然非常困难,需要人们专门去搞研究了。
粮食生产三件套分别是:
提供碳水化合物的作物——谷物等;
提供蛋白质的作物——豆类;
提供纤维的作物——亚麻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45639/3334d4c01d4c3f28.png)
【】中的内容,表示从外地引进,只是在后来变成重要作物。
人类对作物的驯化并不总是成功,例如橡树,一直是人类想要驯化的物种,但直到今天也没能将其驯化。
尽管橡实具有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淀粉和油,但它含有苦味,且并不是单一基因所决定,另外培植周期太长,种下去10年都不一定有所收获,最后松鼠的偷吃和挖掘埋藏,导致橡树会在所有适合生长的地方出现,无法进行精确的筛选培养。
同样,草莓等作物受到鸟类影响,种子被带的到处都是,直到近代有了温室才逐渐成为作物。
第八章 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
这章内容讨论了粮食生产的出现,以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因为人种本身的差异导致的?还是因为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导致的。
先说结论,作者的论点是影响这一结果的因素,是环境、气候等原因,和人种无关。
首先,驯化动物和人种无关这点很容易证明,因为人类可驯化大型哺乳类食草或者杂食动物有限,只有148种,有这些动物才能驯化,没这些动物的地方想驯化也是不可能的。
而植物就要复杂的多,世界上开花的植物就有20w种,但这20w种中,只有几千种人类可以吃,几百种人类可以驯化,只有十几种,称为了人类的主要口粮。而这十几种就占据了现代世界全部作物年产量吨数的80%。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拿三个地方举了例子,分别是新月沃地、新几内亚和美国东部。
首先说明了新月沃地的种种优势:
1 在地中海气候带内,冬季温和湿润,夏季漫长、炎热干燥,植物必须熬过漫长的干燥,很多成了1年生植物,来不及把发育重点放在枝干上,都集中在种子上了。而它们的种子因为耐性变得适合储存。
2 新月沃地许多作物的野生祖先本就繁茂而高产,容易被人类选中。
3 这里雌雄同株自花传粉的植物比例很高,自花传粉偶尔也会出现异花传粉,逐渐还能搞出新东西,比如面包小麦等。
而在地中海气候带内,新月沃地又比其他地区有优势:
1 它是地中海气候带内最大的地区,内部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2 气候变化最大的是它,每一个季、每一年都不同,利于一年生植物演化;
3 短距离内高度地形富有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新月沃地粮食生产的出现
比如,当地狩猎采集的收益比较低,种地更值得。
另外,作者从反面证明了其他地方没有出现或者最早出现粮食生产的原因。
首先说明,那些狩猎采集族群,对于植物尤其是能吃的植物的了解,要远比现代人深入的多,他们外出也会带一些觉得不错的植物回家试种,但可惜无论是新几内亚还是美国东部,他们都缺少关键性的作物。新几内亚的原生作物极度缺乏蛋白质,不但限制的当地人口,也因为营养匮乏,使得当地人患上各种疾病。而美国东部直到公元900年才通过引进玉米达成了 谷物——豆类——纤维 三件套,虽然农业开始发展了,但受到畜力的影响,规模难以扩大,而且欧洲殖民者们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