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心愿是多教几个学生”
唐凯麟教授不仅是一个目光敏锐的学者,他也深知三尺讲台对于传播科学理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性。他呕心沥血 ,甘于清贫,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坛。
伦理学其实是一门道德教育科学,它告诉人们基本的行为准则。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如果作一般的说教,告诉学生哪些应当做,哪些不应当做,这样的课不仅没有什么实效可言,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唐老师时刻铭记开设伦理学课的初衷,他说 :“如果学生不爱听伦理学课,那我就谈不上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为此,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伦理学“化理论为德性”的特有功能。在每上一节课前他坚持“五个搞清,两个步骤”的原则。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准备一桶水。因此每上一堂课,他都要查看大量的资料收集大量的例子,并作认真周密的思考。
课堂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唐老师深知这一点。他从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局限在课堂内,他时刻没有忘记作为一名伦理学教师所肩负的“为青少年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社会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重大责任。80 年代中期由于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针对这种状况,唐老师果断地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并且到学生寝室 ,与学生谈心。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一一加以解答,使学生们心服口服,自觉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在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大学是爱情的天堂”的观点,些学生甚至认为在大学不谈恋爱就是不正常。唐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这一思想症结,他为此开设了关于爱情的专题课。他说爱情有三个要素 :性爱、理想、责任。社会主义崇高的爱情是三者的统一。他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说明大学时代并不是“爱情的天堂”。他说大学是学习的大好时期,是成就未来的关键阶段,仅仅是爱情的一个打基础、作准备的时期,绝不可产生误解。他的观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一些学生听了他的讲座说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他还到长沙市一中等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伦理学的教师,唐老师十分看重师德的重要性。他常常这样说 :“师德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治学之基。”人无德不立。一个人没有了道德,不讲求道德,根本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更何况一个教师呢?正如唐老师所说的,“我是给学生讲道德规范,讲行为规范的,如果我平时做一些与道德规范相悖的事,学生会相信我的话吗?还会听我的课吗?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打耳光?”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同事、同行、学生中,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学教师的光辉典范。
唐凯麟用汗水和心血育出了满园桃李,祖国各地,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他教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都肩挑重担,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他说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教几个学生。”
唐凯麟教授以责任重于泰山和事业压倒一切的精神辛勤地耕耘在自己的园地上。无论是教研室、教学楼、图书馆和堆放杂物的楼下储藏室,都是他安心备课、搞科研的场所。也正因为如此 ,他才取得了如此可喜的成就 ,塑造了自己“经师”和“人师”的良好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