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只做一件事。
每一件事,都慢慢做。
唯有如此,才能学会,才能熟练,才能举一反三,才能精益求精。
凡事要求快速,而且要求一心多用,其实是违背大脑的运作规律的。
有些人看起来确实可以一心多用,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对方同时做的几件事里面,很可能最多只有一件事是需要他非常认真地去做的。所有他正在分心做的事情,他都早已熟能生巧,做到“自动化”;又或者,他并非完全“同时”处理这些事,而是可以有一定的注意力转移,比如3分钟做A事,20秒做B事,如此往复,看起来是同时在做两件事,实则不过是将两件事的权重分配好,以达到最高的效率——即便如此,这两件事也绝对不能是太过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做的。
从当年大学修心理学,一直到现在见过的不少心理学课程,都在反复强调一件事: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因此,全副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无论如何都比同时进行多件事要做得好,哪怕你只多做了一件事,而且那件事几乎不占用资源。
比如走路看手机,比如开车与人聊天,比如看书时听音乐。
在路况简单的情况下,走路、开车时稍微分点心自然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要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行走,或是在堵车的时候变线,此刻就该完全集中注意力。
而看书、工作时听音乐,如果我们真的投入到具体事件中,音乐是会“消失”的。不过,在我们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之前,通过音乐先行放松和将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己的内部中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这一点上,采用没有歌词,或是歌词不认真就听不懂的,而且不能太“好听”,也不能太“刺激”的音乐,个人认为是最好的。
反过来,只要你足够投入,哪怕是楼上装修,隔壁同事在高谈阔论,楼下有警车驶过,你一样能“充耳不闻”:因为你的大脑听懂了你的需求,把所有一切其他的无关杂音都屏蔽掉了。
除非有人叫你的名字,或者触碰你的身体,或是某事或某人发出足以让你的大脑产生警惕的动静等等。
那是自我保护的机制了。
那么除了专注一件事,还要慢慢地做。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一个“极限速度”。这个“极限”是可以提升的,但需要我们长期的练习,达到“自动化”。而在“自动化”之后,我们的动作也不可能超越人类的肌肉力量极限,也不能超越自己的思考极限。
而对于并不能自动化的任务,则必须通过慢慢地强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才能越做越快,越做越好,甚至形成条件反射。
就像我们练习打字一样,相信很多人已经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进行盲打,但最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一指禅”,或是眼睛盯着键盘反复看,不断习惯每一个键的位置,直到自己只要手放在上面,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能把字打出来。
都不说是新手练习打字了,一旦我们换了一个键位排布与原先的有明显区别的键盘,同样也是要一定时间去习惯的。时间的长短自然与键盘之间的差别有关。
而无论我们的手指速度有多快,我们也不可能超过我们思考的速度——我不可能打出我还没想到的内容;我们也不可能跟上我们思考的速度,毕竟思考只在大脑里面发生,而打字的行为需要从大脑得出行动方式,电信号传输到手指,同时我们的双眼去查看结果的反馈,再次传入大脑,确定输入无误,我们再发出电信号传输到手指……虽然电信号的速度极快,这点距离所产生的差距我们甚至都感觉不出来,但我们的反应能力是有极限的,所以动作永远不可能比我们的反应速度还要快——这又回到了“不可能超过思考速度”的点了。
因此,一旦我们速度“太快”,我便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然后大脑就必须另外再分配一部分注意力去让我们修正错误,那么我们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因此,慢才是常态。
慢,它安全,有效,学得牢固,不会出错。
所以,慢比快,更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