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聊2010年出品的《朱莉和朱莉娅》。这部轻松、温馨的女性角度的电影,获得了同期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提名,而饰演其中一代神厨的朱利娅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还斩获金球奖的最佳女主角。
电影改编自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是朱莉娅•查尔德的自传《我在法国的生活》,一个是朱莉•鲍威尔的《美味关系:365天,524道菜,一间狭小的公寓厨房》。
问世间,美食为何物?
快到30岁的朱莉,同学中有的已经升职成公司副总,有的配有工作助手,有的成为一线主持人,而她还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做着一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没有成就感的工作。
就像有首歌里唱的“总在盼望,总在失望,日子还不都这样”,2002年,住在纽约皇后区一家批萨店楼上的朱莉,碌碌无为,迷失了努力的方向。还好,朱莉爱吃,也爱做吃,她说,
当一天没有一件事是能确定的时候,我的意思是一件事都不能确定!你却清楚的知道,当你走进厨房,往巧克力中加入蛋黄和黄油,它将变得浓稠、厚重。这是一种安慰。
时光倒回50多年前,空间切换至万里之外的大西洋对面。在法国巴黎,一位身材高大,行事大大咧咧的美国外交官夫人,36岁的朱莉娅,也是因为喜欢吃,正兴致勃勃地跟随蓝带烹饪学校的老师学习法国菜的制作。
虽然她开始受到烹饪学校女主管的冷嘲热讽,但乐观好胜的朱莉娅,不仅在男人当家的法国菜里获得了成功,后来还克服重重困难,将自己的厨艺写成了《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出版,并上电视主持美食节目。
这本书,也成为半个世纪后朱莉再次出发的动力。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她,决定以一年为限,根据朱莉娅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的菜谱,365天做524道菜,并将每天的做菜心得记录在BLOG上。
朱莉在这一时期里,经历做菜失败,夫妻的争吵,和公司领导的责怪,但她没有退让,也没有放弃。最终,她的BLOG上有越来越多的粉丝,最后《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来慕名采访她。朱莉没有把自己复制成另一位大厨,而是成为了一名作家。
这世间,唯有爱不会辜负
两位隔着时空地理的人,以一本书为纽带最终联系起来,最后都走向了各自的人生巅峰,除了坚持,我想唯有爱,是她们能够从普通走向不平凡的源动力。
在影片中,无论侨居法国的朱莉娅,还是纽约的小白领朱莉,她们的共通点就是爱吃。记得朱莉娅和丈夫保罗在餐馆吃饭时,朱莉娅说她不想回政府部门上班了,保罗问她:什么是你真正喜欢做的?朱莉娅脱口而出:吃,是我最喜欢做的。保罗笑道:我知道,你很擅长这个。正因为对美食的喜爱,让她们在探寻美食的道路上契而不舍。
Paul: what is it that you really like to do?Julie: EAT, it's what I like to do Paul: I know, I know, and you are so good at it.另外,两位女主人公各自都有一位深爱,并支持她们行动的丈夫。朱莉娅的丈夫保罗给自己的弟弟写信说,她在厨房忙碌发出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会!另一次在情人节的家庭聚餐上,保罗更是浪漫的表白:你是我这片面包上的黄油,是我生命中的氧气。
Paul: Julia, 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 and the breath to my life而朱莉的丈夫艾瑞克,是一位杂志编辑,也是第一个建议她开通BLOG来记录美食的人。在朱莉上了《纽约时报》,朱莉娅也关注到她的BLOG,并且通过一个记者转达了她的意见。当然,这意见出乎朱莉的意料。电影中,一直在心中把朱莉娅作为偶像的她,倍感挫败,而艾瑞克在听到后,劝慰她说:批评你的是生活中的朱莉娅,你喜欢的朱莉娅在你心里。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工作,也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因为爱而且拥有爱,是朱莉和朱莉娅的幸运,她们热爱生活热爱美食,对爱情充满希望,因此她们的生活才有多姿多彩。
在路上,就不会迟到
这部励志的电影,除了美食和爱这一永恒赞美的主题外,在隔了十年还能温暖我心,是因为两位女主人公,在迈出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时,都已经不再年轻。
朱莉想改变自己时,已经擦边30岁,而朱莉娅报名去学厨师时,也已36岁。作为女性,这样的年纪,如果是结婚了,不说相夫教子这么俗套,也是该随遇而安,没有必要重起炉灶那么辛苦。年纪,有时会是一个人让自己懈怠的理由。
作为影片的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26岁才开始拍自己人生的第一部电影。在今天我们很多以看长相,看流量的观影人角度说,这个年纪真的太、太、太晚了。但事实是,梅丽尔自出道以来,就如开挂一般在电影表演中,以自己“演啥是啥”天赋般的演技,一次次地挑战不同的女性角色并征服观众。
到今天,梅丽尔已经获得了共计31次金球奖提名,其中9次获奖。提名数字和获奖数字都打破了“金球记录”。她也是无人可挡的奥斯卡提名记录保持者——20次奥斯卡提名,三次获奖。
对国内观众来说,她的电影吸引了老中青三代观众,有让60后、70后着迷的《克默莱夫妇》、《来自法国中尉的女人》、《廊桥遗梦》,也有让80、90后追捧的《穿普拉达的女王》、《妈妈咪呀》等。
有人说,只要出发了,就不算晚。深以为然。
记得年轻时读张爱玲的散文,很羡慕她的天才和她骄傲说出的“出名要乘早啊”。23岁的她,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滩一炮走红,象打翻文曲星的罐子,一年多时间后续的《第二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小说、散文倾巢而出,震惊文坛,著名文艺评论家傅雷惊呼“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然而世间只有一个早早出名的张爱玲。
2015年,一首《从前慢》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红,其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随即成为时下文青们的最爱。这首歌词,实际是诗人兼作家木心写的诗。木心和张爱玲是同时代人,他出生于1927年,比张爱玲小7岁。没有人知道《从前慢》写于何年,但木心出版的第一本书时,是1986年,距张爱玲成名已经过了43年。
陈丹青于1982年到美国,并认识了木心,他写道:
现在想想很奇怪,很好玩:1984年,我远远听说一大帮同辈人正在闹腾文学,同时,在我眼前,有位老头子刚刚恢复写作。对我来说,二者都是新人,热乎乎的,照木心的说法,像是刚出炉的大饼。
这么多年,我们不难想象木心,是怎么默默地,在自己的园子里坚持写作。
写作,让我们的时间变慢,我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空间里随心所欲。作为一个写作初学者,我一样对文字充满喜爱。从今年2月5日开始,我在简书上已经写了41篇文章,约6万字。和很多人比,这个数据不值一提,但对我个人来说,它是我写的最多一个阶段。
我知道我的文章比较杂乱,没有自己风格;文笔还很幼稚,也没有太多深义。但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忙碌却充实。但有时看着周围很多十多二十岁就开始写作的人,我也常惊问:现在才出门,晚了吗?我需要奔跑吗?
奔跑是没有必要的,说不定还会让老骨头摔倒,只要我往前迈出一步,目标就已经近了一步。所以只需要牢记为什么我要出发。在新的一个月里,我想我会慢慢调整写作方式,日更频次可能会减少,但一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要加强。将自己的写作风格、类型渐渐固定,以达到每篇文章有主题、有事例,有想法。
在路上,风景,我所要,目标我也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