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教化,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共同努力建立的。只有父慈才能子孝,只有兄友才能弟恭……听雷磊老师经典诵读《颜氏家训》的家风之说~

《颜氏家训》节选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今天《颜氏家训》说的是教育感化这件事,是应该从上向下,从先向后推动来施行影响的。所以父母不慈爱子女,那么子女就不会孝顺父母,兄长不友爱弟弟,那么弟弟就不会不尊敬兄长,丈夫对妻子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对丈夫温柔。
这段话说的是“齐家”靠的是所有家庭成员相互成就,相互影响,只有父亲、兄长、丈夫用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作为去教育影响儿子、弟弟、妻子,后者才能同样以孝顺、恭敬、和顺的态度对待前者。正是在彼此的良性互动中,和睦的家庭关系才得以建立。
即使是君王家庭,也需要好的家风。假如国君的家庭没有形成好的家风,国君的贪婪暴戾,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动乱。这是对国君的警示,也是对一切领导者的告诫。因为领导者拥有权力,其家庭成员也会连带拥有影响力,因此领导者一旦丧失了道德准则,家人也会随之失去约束,肆意妄为,国家因之而败亡。
在中国古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左传·隐公元年》中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一节,郑庄公弟弟共叔段之所以会起兵叛乱,就是因为从小受母亲姜氏的溺爱,而郑庄公自己又不及时教育弟弟,制止他的行为,最终导致弟弟出奔,庄公与母亲差点儿决绝。
《左传》将整个事件归咎于庄公没有妥善处理自己的家庭关系,并总结道:“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共叔段根本不像个弟弟,兄弟二人像两个国君,争得你死我活,《春秋》称“郑伯”而不称“郑庄公”,这是讽刺他不重视对弟弟的教育,不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矛盾。虽然这个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对权力的贪婪,郑庄公家庭失教,无疑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所以良好的家风,需要家庭成员合力建立,共同保持。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