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看了一半,片子讲的是福耀集团在美国建厂的事,这个纪录片吸引我的原因只因为它是奥巴马投资拍的片子。
片中给我感触很深的地方是:美国厂里的基层管理团队来中国考察的场景。
几个大腹便便的美国人说着官僚的套话,来到各个工序面前拿着相机拍照留念……中国厂里打着醒目的标语并自豪地向美国朋友演示着各项流程……
两个美国人来到废料堆,看到三个老人在挑拣什么,就问随行的翻译,答说玻璃的成分不同颜色会有区别,他们就是在挑拣那些有特殊色差的碎玻璃回炉,达到节省原材料的目的。两个美国人看了面面相觑“怎么会有人愿意每天干这种事?你看他的手套都不是防割的,这太不安全了,谁他妈愿意干这个?”
中国有句俗语,我奶奶教我的“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那些含有微量元素的碎玻璃可以直接当做昂贵的原料回炉,对于这种超级工厂来说这一点点的节省累计下来将是一笔惊人的数字,而且用来挑拣的工人不是厂里的员工,周围的老乡谁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眼力来赚这份零花钱,按重量日结都可以。
我还想到一个例子: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那只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真正的造纸术是5000年前埃及人发明的“莎草纸”,比中国出现竹简都早了2000年。这种纸的原料极为挑剔而做工也繁复,总之,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只适合小规模炫富。所以它的技术只停留在了尼罗河流域。而蔡伦造纸无论是原料还是技术都简易且廉价,这种更节省的办法征服了世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需一点点改进就能撬动利益的杠杆。前来参观的美国人不屑于知道这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