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来源:某酷 | 类型:纪录片
官方介绍: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细节
一 日本教育的压抑?自然天性的释放?
影片里,记录了日本小孩,从小被要求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家里,早早学习日常个人护理,比如自己洗漱,自己吃饭等。以及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比如会很认真的将毛巾按照原有的样子放好,即便操作起来其实没有那么顺手。
在学校,老师也会比较严格的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比如练习剑道的时候,大家都要严格跪坐在地上,保持正襟危坐的姿势,听老师讲课。在课余的玩耍期间,有小孩子摔倒的情况,其他小孩会帮助摔倒的小孩,帮忙扶起来。老师不会刻意去搀扶小孩,小孩也不会突然就大哭引起注意。
课余的玩乐,会让小孩多接触自然,比如自由的在泥沙上奔跑或者戏水嬉闹,又或者是可以在学习里就看到一些城市里日常不常见的小动物。
但是,却有另外一个细节,因为从小被教育要独立,不要在公共场合去影响他人。以至于有些人习惯到无法去发泄自己想要哭泣的情绪。随之,社会也出现类似的哭泣引导课程,来引导那些压抑的人抒发自己的这种情绪。
或许这就是过分强调遵守规则,引发的不平衡情况最真实的写照。
二 印度现实和理想?从问题中寻找突破?
从开场,无序的交通现状,不按规则,寻找更快速的方式,也许就是大众对现状“勇于尝试”的小写照?
有学者,下乡扶教育贫。提供开放学习环境,引入基础电脑设备,并结合外部自愿者资源,为乡下的孩子提供了解世界的入口。也许他们认识到,先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孩子才回更加懂得去思考,自己要做出改变,自己要自我努力?
有设计师,体会社会痛点。设计女子生理经期童趣化绘本,不经意的尝试,引发链条间的连锁反应。比如,在乡下提供类似的科普讲座,为那些孩子们提供正确的生理教育指导。不仅有助于女孩子提高自我的认识,也有助于男孩子尊重女孩子这种情况。此绘本最后被印发了各种语言的版本,远销世界各地。发现痛点,正视痛点,并努力去尝试解决痛点,这就是面对问题的最佳态度吧。
三 英国智美并重,自信由外而发?
对于马术的介绍很有意思,练习马术重在懂得与自然生物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通过马术培养与其他生物的团队协作意识。甚至是一个比较好的培养耐心,舒缓压力的活动。而非大众所理解的,必须掌握好马技的表现或者是一种权贵的形态。
体育运动在教育里被特别的重视。他们认为,良好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从外到内散发出来的自信感。玩乐之间的,机能消耗,个人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并能与他人结交良好的运动友谊。
从影片里,这个国家的教育风貌给人的感觉就是发自内心,很有礼貌的尊重,透露出雅气。
四、以色列创新民族,从小开始?
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认为的英雄是那种屡战屡败,走在勇于尝试和努力过程中的人。
他们注重过程,不以失败判定结果。孩子们在13、14岁开始,开始尝试创业项目,即便98%以上都是要失败。孩子学以致用,从创业过程中,培养成年人的一些能力。不限于团队思维(懂得与其他团队伙伴协作)、自我管理思维(需要自己协调学习和创业,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将业余时间投入在创业的过程中,享受创意劳作的付出)。
五、芬兰平等包容的理想之国?
这个国家的教育不会因为地域有很强的师资质量差异?
这个国家的老师选择自己的职业,愿意为自己的职业去学习,并反哺给自己的学生?因为并没有竞争去迫使老师们必须要这么做。
这个国家的孩子从小就不为竞争而努力,只为自由表达,为自己去努力。孩子间,不会觉得未来大家会有什么过大的差别。
师生间,不会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为上,学生尊之。老师尊重学生的所有表达,甚至在学校教育上就支持孩子根据各自兴趣爱好情况,做个性化自由组小班教育。不知道是怎样的机制可以提供如此自由学习的环境?
社会环境,也提供很多培养的艺术创造的大环境氛围。为小孩提供最好的公共福利,比如各种优质的展览馆、免费的午餐等。并惠及孩子的母亲,为孩子母亲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提供孩子免费的爱心盒子(里面有各种常用的养娃小利器)。
是不是有点像孩子教育的理想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