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疗愈 先从物理学出发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

疗愈 先从物理学出发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

作者: 婉如清扬418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20:14 被阅读0次
    疗愈 先从物理学出发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

    第一章

    疗愈 先从物理学出发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1)  

    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人类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了。人同时存在于两种不同的世界,头上顶着高层次的灵性世界,脚下踏着物质化的实体世界,人既有肉体也是灵体。乍听之下灵与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但灵性和肉体并非毫不相干,因为物质即能量,有形无形皆是不断振动的能量,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意识或形式的不同物质。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  关于物质即能量(energy,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气”或是物理学上的“振动”),源自古埃及和希腊的“秘传哲理”谈到宇宙七个原理的“振动原理”(principle of vibration)就明白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一切都在动,一切都在振动。”而东方圣贤如佛陀,也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动组成。近代的科学也印证了能量和物质间的关系,最有名的就是爱因斯坦的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 

     然而,由于人类受限于感官所能触及的三维空间及线性的时间观念,误把实体的、有边界的物质,与连续的、波动的能量场视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前者以牛顿的古典动力学(classical dynamics)为代表,而后者以马克斯威尔(James C. Maxwell)的古典电动力学(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为代表,两者成为19世纪末古典物理学达到巅峰的两大支柱。可是,当科学家再往最微细的次原子领域探索,或向最广阔的宇宙苍穹深究时,却发现在人类感官经验所不及的境地,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其实是合而为一的。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及相对论,也彻底颠覆了古典物理机械式的时空观。  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依近代量子力学的观点,古典物理将波动的能量场与粒子化的物质区分为二的观点并不正确,物质其实是同时具有波动与粒子两种特性。而量子力学的几率特性也否定了古典观点确定性的因果律,粒子在受到观测之前并没有客观而确定的存在,也就是说,透过观测者的眼睛,才会出现有形的形式。 

     科学家的主动观测行为,是确定粒子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必要条件,这里面就同时有主观与客观的成分,而这一点也促使一些知名物理学家如惠勒(John A. Wheeler)、玻姆(David Bohm)、韦格纳(Eugene Wigner)及心理学家韦伯等,将“讯息”或甚至“意识”引进其关于物质存在的理论中。  

    另一方面,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也否定了古典绝对的时空观。在分析物体的运动时,三维的空间与第四维的时间不可分开来看,没有绝对的惯性坐标系统,光速对所有运动参考坐标系都是相同的数值。爱因斯坦也在相对论里进一步确立了物质与能量的关系(E=mc2)。物质和能量其实是同样东西的两个面向,在特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换,第二次世界大战曼哈顿计划所制造的原子弹及现代的核能发电都印证了这个理论,物质和能量只是以不同的频率振动着,而我们感官所觉知的物质,只是在极小空间中高度浓缩的能量。  尽管量子力学在技术应用上极为成功,但其本质的物理诠释至今仍未定论;而量子领域的贝尔定理(Bell s Theorem)也预测对两个相隔遥远的粒子其中之一观测后,讯息会实时传递给另一粒子,以物理学术语来说就是“非地域性的实时作用”(non localized instant action),这点也与相对论所要求的“任何作用不能超过光速传递”的结论矛盾。  到底量子力学的本质是什么?

    现在仍居于物理学主流地位,由波尔(Neil Bohr)、海森堡(Werner Heiss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2)  enberg)及波恩(Max Born)所提出来的几率性诠释(即所谓哥本哈根诠释)是否并不完整?例如爱因斯坦及创立量子波动力学的瑞士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oedinger)等就无法认同哥本哈根诠释,认为量子的本质不应是全然的随机性(或无秩序性),必定有一些隐藏变量决定其量子态。  针对这点,美国量子物理学家玻姆曾经提出高维的“隐秩序”(implicate order)次元及类似于全息摄影(holographic)的整体理论(Theory of Wholeness),作为量子力学的物理诠释,说明量子如何从所有隐藏的可能态表现出外现的随机事件,也成功地解决贝尔定理与相对论的矛盾。  在玻姆的隐秩序理论中,高次元的隐秩序层级是具有所有可能量子态的“能量海”,而我们的三维空间只不过是从隐秩序中特定量子事件所投射或绽放出来的一种呈现(玻姆称为显秩序层级)。玻姆认为隐秩序层级的能量海,由包含所有电磁波频谱的广义的“光”所构成,光在显秩序层级的来回卷缩与绽放(folding and unfolding)中被凝聚或冻结(condensed or frozen),而形成我们三维空间中物质的稳定存在。也就是说:万物皆由能量形成,物质是浓缩凝结的光(光是振动频率极高的能量,我们的灵体即是光)。总而言之,许多量子物理学家将物质分析到最后都发现,物质其实是没有任何形状的,有的只是一些能量的振动。  撇开高能物理学及粒子物理学不谈,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量子化学角度来看,我们所看到及摸到的物质,分析到底层,可说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其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则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中性的中子组成,电子在外,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组成不同原子序的元素,也就是我们在中学时所学的周期表的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构成大部分固态物理、凝态科学及分子物理学的素材。由于不同元素其电子波函数各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形成不同的电子能态(energy states),而造就其不同的化学性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各个元素皆以其特定的振动频率保持活动,从而产生不同的能量。再进一步将原子、原子核及电子三者的大小作比较。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假设原子是一座足球场,那原子核只不过是一颗棒球大小,而电子是几乎看不到的一个小黑点。由于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数千倍,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换言之,整个足球场其实是空荡荡的,除了一颗棒球以及一些神出鬼没的电子云外,几乎没有什么实体,这就是微观的物质基础。从原子结构可以了解宏观物质的基础是多么的“空”。  不仅对次原子领域的研究有这些结论,就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Big Bang),也发现我们的宇宙时空是始于太初约一个质子那么大空间的剧烈波动而迅速膨胀冷却所产生的,而在大爆炸初期(即宇宙太初的10-41~10-33秒),由于时间之短与空间之小,能量密度非常高,像个大火球,空间中只有稠密的能量、光子及电磁力,随着之后宇宙不断扩张、温度不断下降,质能也不断产生相变(phase transformation),才渐次产生夸克、质子与中子,并进而与电子稳定结合而成为稳定的氦及氢原子,进而形成我们所谓的物质。从宇宙太初浓密的能量火球,到衍生出现的丰富的宇宙万物,也再一次验证:能量与物质不过是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本质的不同面向罢了。  我们之所以认为“物质和能量”或“肉体和灵体”截然不同,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二元(两极)化思考模式。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几乎都是来自知识和逻辑,而知识和逻辑形成了思想,思想就成为语言的基础,这种模式使得人类变成二元化的产物,有着二元化的思考方式。因此,在人的世界里有“善”就有“恶”,有“对”自然有“错”,有“好”更是有“坏”,有“快乐”当然也有“痛苦”,一切皆有对立面。事实上,善与恶属同一本质,对错是一样的东西,好坏更无差别,快乐即是痛苦。  打个比方,物质和能量像是处于一渐层连续体(continuum)的两极,一极为黑,一极为白,介于两极之间是灰色,而这具有黑白两极特色的灰色,包含着从偏白的灰色渐次发展到偏黑的灰色,这现象正如“秘传哲理”中“两极原理”(Principle of Polarity)所说的:“一切成双,一切皆有两极,一切皆有对立面,相似和相异是一样的,相反的东西其本质也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极端的状况会彼此相遇,所有真理不过是半真理,所有的矛盾也许互相调和。”因此,人的灵体和肉体是同一件事,同属一渐层连续体的两端,正如是与非、善与恶、快乐与痛苦本质并无不同,分别只在于能量振动有所差异。如果以灵学和疗愈学来说,能量振动频率高而且精细的能量,是属于高层次的自性本体,当振动频率降低时,产生的物质就愈粗重(比如人的肉体),肉体在人类的四个次元中是频率最低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疗愈 先从物理学出发物质和能量的种种特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bg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