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七上)
阅读提示:
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蓄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例如: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来,朗读并细细体味。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 母亲》
阅读提示:
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这两首散文诗通过描写金色花、荷叶、红莲等物象寄托情感,篇幅短小,情感细腻,语言清新雅致。所不同的是,《金色花》写想象之事,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而《荷叶·母亲》则写现实与联想,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你更喜欢哪一篇?与同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品都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似之处。
巜再塑生命的人》
阅读提示:
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尤其是那些能揭示主旨的标题。本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的?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你就会注意到一些与标题照应的语句,比如开头的"最重要的一天”"截然不同的生活”等;你还会注意到文章在叙事之中常常穿插一些抒情或议论,从中可以了解到"再塑生命”过程中"我”的心理感受。比如在叙述"我”突然悟到"水”的含义之后,单句成段进行议论,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件事给"我”的巨大震撼--原来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名称,"我”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并第一次产生了悔恨之情。这样阅读下来,就可以清楚地把握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再塑”"我”生命的过程。
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
阅读提示: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限于篇幅,课文选入的时候做了删节。不妨课下阅读全文,看看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巜动物笑谈》
阅读提示:
"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科学真理,"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则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作者的语言诙谐风趣,有时还带着调侃的味道,阅读时注意体会这种幽默的效果。
透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科学研究不全是为了实用,追求真理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课文是从《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节选的,课下不妨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
巜女娲造人》
阅读提示:
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许多现象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想象出各种解释,由此便产生了神话。女娲造人的故事,就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本文是根据古代有关记述改写的,原有的记述像只有枝干的树木,而本文却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对照下面《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①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组①
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组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很多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找来读一读,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优秀的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课外读一读。
巜回忆鲁迅先生》(七下)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章,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
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之前我们也学过他的作品。你印象中,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鲁迅会有新的认识。不妨跟同学交流一下。
《土地的誓言》
阅读提示:
"九一八”事变之后,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本文抒发了他们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纷繁的故土景物,(强烈的抒情性,是阅读本文时必须关注的。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你感受到了吗?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甚至不惜用"泛滥”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情,你能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体会吗?课文中"土地”的象征性,也是阅读时不可忽视的。作者用"她"而不用"它"来指代,体会这样做的表达效果。
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读,建议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那种强烈的
爱国情感。
《台阶》
阅读提示: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他却又处处感到"不自在",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小说围绕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父亲不辞辛劳地去砍柴,"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又如放鞭炮后,"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除此之外,再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品味,然后尝试着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
《最苦与最乐》
阅读提示:
每个人都因所处立场和价值观不同,对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有看目己的该不的识。本文提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或甘之如沾,或畏之如虎,趋避之旧,最能折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男担责任,开从中获得超参小我,的大快乐。读完文章想一想: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阅读时,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领会那种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
风格。
《一棵小桃树》
阅读提示:
同学们不妨数一数,作者在这篇散文里,一共用了多少次"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作者为什么如此执着地用这个称呼?因为在他看来,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这深厚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文章中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暗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实历。原来,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因此,无论是他对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以至横遭风雨的叙述,还是各处的具体描写(例如写桃树在风雨里"哆嗦”"挣扎”,写花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都饱含着深沉的感慨和寄托,文章也就真情洋溢,感人至深。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巜外国诗两首》
阅读提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这首诗自问世后被广为传诵,其中的诗句还成为许多人的座石铭,,,《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尤其是对"未选择的路”的感慨,读来耐人寻味
两首诗写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这两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背诵
《带上她的眼睛》
阅读提示:
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阅读时,不妨先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去追寻小说的情节线索。
科幻小说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课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你还读过其他科幻小说吗?课外可以阅读一些科幻小说名作,比如刘慈欣的《朝闻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等。
八上
《列夫托尔斯泰》
阅读提示:
文章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作者极尽铺陈,步步蓄势,甚至用"刻薄”的语言,来"调侃”托尔斯泰的外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写不,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大光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阅读时要仔细体会这一写作特点。
作者驰骋想象,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对一些精彩的语句,可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托尔斯泰》全文或《三作家》全书,为的还可进一步阅读茨威格的《三大师》,走进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
《美丽的颜色》
阅读提示:
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在叙事中,文章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1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1同时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多读几遍文章,感受这一特点。
课外读一读《居里夫人传》,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贡献,感受其品德力量。
《散文两篇》
阅读提示:
有一类散文以哲理见长,仿佛与读者面对面推心置腹地交谈,披露思想历程,讲述人生感悟,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这两篇散文就是这类散文的典范。《永久的生命》先感概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刻,文采斐然,有许多语句都值得认真揣摩。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两位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中外名家抒写生命哲思、人生感悟的文章很多,课余不妨读读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等。
《昆明的雨》
阅读提示:
感情。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像,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文章信笔所全,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
"散
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
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
葛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
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
围的美。可以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巜蝉》
阅读提示:
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我们读这篇文章时,除了要感受其中的趣味,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要学习其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读了这篇课文,你会发现蝉的生命历程原来如此丰富多彩,相信你对这小小的生灵会有全新的认识,也许还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它们如何歌唱?以何为食?为什么要蜕皮?建议课外再阅读写蝉的相关文章,比如本文作者的《蝉和蚁》《蝉的歌唱》等。
巜梦回繁华》
阅读提示: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堪称难能可贵。
可以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细读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阅读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
八下
《安塞腰鼓》
阅读提示:
头小
安塞腰鼓素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为了展现其力量之美,文章极力铺陈,写得汪洋恣肆,慷慨激昂。例如写腰鼓表演临近高潮,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一连串动词,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
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是一篇适合朗读的文章,大声朗读几遍,自然能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生命律动。
《灯笼》
阅读提示: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大雁归来》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在作者笔下,大雁富有灵性,熟悉人类的游戏规则,还会低声细语和高声争辩。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在《沙乡年鉴》中,作者分12个月,记录了他那贫瘠荒凉的沙乡农场一年四季的物候风景、生活趣事,细致描摹了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
巜时间的脚印》
阅读提示:
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作者在文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登勃朗峰》
阅读提示:
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
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
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细读课文,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此外,这是一篇翻译作品,译笔简练,多用成语,带书卷气。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课文的这些特点。
巜一滴水经过丽江》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雨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彩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夙愿后,跃入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朗读课文,注意想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