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聆听生命感悟,讲述青春故事,心灵在这里交织,不变的是相约。这里是临高中学校园之声广播站,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杂文影志》我是本期主播,邓彬。
我们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除了课本,最能丰富我们精神食粮的就是小说了,那么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本由东野圭吾创作的小说,名字叫做《沉睡的人鱼之家》
我们知道,对一个人的全部希望来源他生命的存在,对一个人的完全割舍是因为他生命的消失。传统观念里,心肺功能的丧失是确定死亡的基本标准。而从科学的观点看,生命的终结在脑死亡,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脑死亡的界定还存在一个伦理的接受问题。在书中,东野圭吾就展现了传统伦理观念与科学观点的现实拉扯。
6岁女儿意外溺水抢救无效,本想在女儿小学面试后便离婚的熏子夫妻,一起向女儿做最后告别时,握住的小手居然感觉动了一下,这仅有的彷如错觉的颤动,让夫妻拒绝承认医生的脑死诊断。事实再确凿无误,一对夫妻也无法接受还在呼吸的女儿的死亡结果。但这并非客观原因,促使他们内心折磨的,还有现行的法律法规尚未真正执行一个严肃有力的法案,这使得在诊断为脑死亡的同时只能用“怀疑脑死亡”这种未知字眼,总要令人们心怀期盼,这是日本目前的社会困境,东野圭吾更是极现实地多次提到美国律法对此类事情的客观理性,即一旦认定脑死便果断宣布死亡,划出生死界限。
东野圭吾对脑死判定不仅仅是片面提及,他深度挖掘了及时宣布死亡的有利条件。利于器官移植的发展、利于其他生命的获救以及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他实际是对生命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最大化实现做了一次深刻诠释。
为了让女儿“活下去”的熏子夫妇,想尽办法让女儿自主呼吸,让她可以抬手、抬脚、打招呼、接礼物,让她扯出微笑,会每周带她出去散步,甚至还带她去参加小儿子小学的入学典礼,并在讲台上替她自我介绍,她就像是睡着的人被父母很好地照看着,但一切的一切依赖于机器操作。倘若理性分析,她已是一具“尸体”,那一切又是多么可怕。不过对于这样夸张扭曲的场景描写,东野圭吾处理得有些隐忍不发,他把情况沉默地展露出来,留给书中的其他人去思考。
种种质疑、远离、或者攻击之下,东野却加入更多人来支撑这些怪异场景的发生。除开亲人们支持,还有提供技术帮助的下属、同为父母的陌生人、为女儿进行特殊教育的工作者,他们被人类感情的共鸣绑在一处,他们能深切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深沉,而情感共鸣往往置规则不顾,因此即使熏子行为再不合时宜,也能找到情理之中的缘由。这延续了东野一以贯之的风格,在他出道三十年的纪念作里,他再一次拒绝把理性奉为生命的神台,而这次彻底地在人性的弱点里渲染出爱的坚韧。
东野圭吾的书一如既往的令人深思。看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看完却发现其实很多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有的只是如何选择。我可能并不认同你的看法,但是在你不伤害到别人的前提下,我尊重你的选择。这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吧。
如果大家听了我对这本书大致的介绍后感兴趣的话,不妨去试着阅读一下,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或建议,可以登录新浪微博关注临高中学校园之声参与话题讨论或私信互动,感谢大家的收听,我是邓彬,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