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石依婧 心理老师说 2019年1月23日
作者:石依婧
我曾在“心理老师说”发过一篇文章《谈性色变,聊爱尴尬,你不能教给孩子的东西他们在从别处学习》,文章发出以后,收到了一些反馈,其中有老师问到关于初中生的性教育心理课要怎么开展,也有一位非常敏锐的老师私信点出了我文中的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你的成长让你获得更多的能力,那些能力给你带来更多的责任,我们相信你能担起责任作出最好的选择。”他觉察到了我说的是关于性的问题。今天我就尽我所能地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首先我要先感谢两位老师,一位是济南薇青力故事公益发展中心的谭雪明老师,一个致力于我国儿童性教育的一线专家型工作者,另一位是厦门市翔安区未成年人辅导站的王妙玉老师,曾为我校部分学生带来非常棒的性教育讲座,我在开展自己的性教育讲座和课堂的时候,这两位老师分享予我很充实的理论资源,给我很多启发,我在本文中将要分享给大家的,也有许多来自她们的课和理念。
如果要我跟大家聊聊性教育课,我想说的有这么几件事。
一、性教育课上,要大方地、科学地教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与情感。
我把“大方”放在“科学”之前,是因为如果老师没有大方的态度,学生就很难用科学的心态去听你所讲的事,这对很多老师来讲是很大的挑战。性教育课最避讳的,就是扭扭捏捏地讲。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的学生尚未在生物课上学到过关于性与生殖的知识,那么性教育课就避不开这一部分。“男性的阴茎进入女性的阴道而后射精,精子和卵子相遇便成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宫里着床,渐渐发育成胎儿。”这句话里有好几个词都能触到一些老师的雷区,因此他们讲出来会变成“男性的那个部位跟女性的那个部位结合,那样了以后形成了受精卵,发育成胎儿。”这样的一句话屏蔽了所有关键的科学信息,却生动地传递了这样的性态度:邪恶、暧昧、羞耻、不可描述。给男女生殖器官取小绰号,月经叫“大姨妈”,性交叫“那个”,都是我们不提倡的性教育语言。
虽然前后两种表述都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害羞不适和部分学生的使坏起哄,但老师依旧淡定地使用第一种科学名词会更快地让学生坦然平静下来。
给初中生上性教育课有一个这样的特点,老师越扭捏,学生越来劲起哄,老师越淡定大方,学生越认真听你说话。我曾经听过一个非心理专业的老师上的生理讲座,老师问学生,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有什么变化,一个男生大喊一声“更爱打飞机了”,会场一片哄笑,老师一脸尴尬赶紧换话题。而这时候更好的做法,是回复这位同学,并告诉他“打飞机”的科学术语叫“自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借此好机会与同学讲讲“自慰”这件事,关于它的偏见和谣言,卫生常识和隐私保护。学生不会再哄笑和窃窃私语下去,反而对老师有更多的尊敬与崇拜。
我听过的性教育课里,王妙玉老师这点做得最好,当她把“黄片”、“自慰”、“春梦”等等学生拿出来挑战她的词都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时,全班只剩下专注又好奇的目光在等着她的讲课。她没有说“你们一定不能做什么”或者“你们一定应该怎么样”,而是告诉同学们:我们如果从黄片里去获取性知识的话可能会走进哪些误区,同学们应该怎么看待自慰这件私密的事、它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春梦意味着什么、不意味什么……
男女同堂的一节课,初二这个让人头疼的年龄,却出人意料地达到很好的效果。
这也要求每个上性教育课的老师必须有很充分的准备,强大的知识库和强大的内心,一样没有准备好,都不要急着开课。
二、性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决定和行为。
这句话说出来会让很多家长老师急得跳脚,他们并不信任孩子是可以在性这件事上为自己负责的,更别谈为他人负责。谭雪明老师的课上谈到国际上三种性教育模式,我们身边更多老师在做的还是“禁欲型的教育模式”,强调性行为的尽量延后,教导未婚青少年婚前禁欲,坚信不发生才是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这样的性教育并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青少年不安全、不负责任的性行为依旧持续发生。如今,国际上更被接受采用的青少年性教育模式已不再把延后性行为发生的时间作为最终目标,而是希望青少年健康顺利度过青春期,希望青少年减少感染性病、避免受到性侵害、降低少女怀孕率和堕胎率,让所有的未成年人都得到爱与关怀,学会相互尊重并能把性冲动升华为付出爱的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涉及到这部分,可以讲的知识包括:
防性侵: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被别人触碰的,这个准则在你自己手中,不在教科书里。除了“背心和裤衩覆盖的位置不能碰”这条底线之外,如果你觉得异性搭你的肩膀、牵你的手会让你不舒服,那么也要学会大胆拒绝和反抗,甚至求助。以及哪怕你在亲密关系中,也有建立亲密边界的权利。
生殖:科普关于怀孕和流产的知识,了解所有避孕方式的原理、效果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健康:如何护理自己的身体,性病的预防及卫生保健。
家长们会有担心,告诉孩子这些,是不是就在鼓励他们去尝试性行为。《联合国性教育指导纲要》统计了63项测量性教育对初次性交时间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性教育未导致提前发生性行为,37%性教育教学点的孩子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甚至推迟,性教育也未导致孩子变得更开放,也未拥有更多的性伴侣。
孩子们用事实告诉我们,他们值得我们更多的信任。知识让人睿智,睿智让人理性和慎重。
三、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含性别教育
关于性别教育也有很多子课题可以讨论,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性别平权教育,二是对性少数群体的认识。
每个老师在进行性别教育的时候都难免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在输出,包括我自己。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必要性,但当我们作为心理老师的时候,包容和弹性很重要。我给学生上“男女有别”这堂课的时候,也会引导学生们谈论性别差异、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平等。老师们可以自取角度去上课,很多时候当一个班级有男有女的时候,不需要老师说太多,学生们就可以自己把性别平等的种种辩得很清。但需要老师提醒的有两件事,性别平等不意味着男女就完全一样没有差异,以及一些矫枉过正的“女权主义”对男女双标的维护是另一种性别霸凌。
自我从教以来,每年都会接到几个因为自己性取向和性认同而产生困惑甚至痛苦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性别教育还停留在“性别只存在男女两性,男性就应该阳刚坚强,女性就一定要温柔娴静,否则就是不正常”这样的层面,那就会有个别孩子的痛苦甚至毁灭成为我们狭隘的代价。曾经的我也以为“性少数群体”=“同性恋群体”而其实同性恋只是性少数当中的一种。上这个课以前,老师们可以多做一些功课来确保自己的课尽量科学和全面。比如你需要了解的有: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间性人、泛性恋者、无性恋者……但由于性倾向是个程度渐进的连续概念且具有流动性,以上那么多名词也不足以概括所有人类的性。我们跟学生讲这些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全都搞清楚每一种性少数群体的类别和定义(老师们都很难搞清楚),而是让大家了解人与性的复杂性,并尊重不同的人,尊重多元的性。
尊重很简单,对自己不懂的不评头论足就可以。尊重很难,我们人多的时候总会对少数群体流露霸凌般的优越感。当一个小男孩从小喜欢玩洋娃娃,长大了喜欢别的男生,这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但已不可扭转,他要获得爱与幸福的路本来就已经比大多数人难走,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还对大家说类似“男生就要阳刚一点,娘炮很恶心”这样的话,无异于给了同学们欺辱他最好的政治靠山,是会伤人的教育。
性是可以上一系列课程的主题,认识性是认识自我不得不做的功课,尊重性是有尊严的人际交往的前提。想明白了这些,备起性教育课程来,应该就有很多思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