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阅读兴趣群里,我曾问过一个问题:如果你必须去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生存,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答案五花八门,但有人的答案和我一样,是《红楼梦》。
我常常想,为什么自己会这么爱一本书?读了十几遍,却越读越爱、常读常新?应该是这本书触动了内心里的某根弦。

读别的名著,你会惊叹会感动会膜拜。但你脑海里始终有个声音在暗示,这是一本经典,一本被无数颗心灵和漫长岁月所肯定的文学经典。而读红楼时,你会陷进去,陷得彻彻底底。就像你自己是书中一员,你就在当时当地和那些人一起生活过。
这是本可以让人走火入魔的书。早在清朝,为了争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好,有很多人拳脚相向,其中还不乏平日斯斯文文的读书人。更有甚者,天天读夜夜看,读魔怔了。家人把《红楼梦》丢进火炉,他还边抢边喊着“别烧我的黛玉”。
这种迷死人不偿命的魅力从何而来?
也许是因为它写尽了人生的悲和喜,悲中的喜,喜中的悲。人生的基调是悲伤的,但是这出悲剧中也有不少喜剧片段。我从没发现别的哪一本书能把悲中有乐、乐而复悲、乐尽终悲的人生过程写得如此气象万千、荡气回肠。宁荣二府里多少次宴席,大观园里多少次游乐,红楼儿女多少次欢聚赋诗?这一切与一次次生离不冲突,与一次次死别不冲突,与一次次世事无常、恍如隔世都完全不冲突。就像我们自己无比美好又无比忧伤的生活。
也许是因为它表现了最常见也最伟大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各种美好的感情在书里一一闪光,个个争辉。宝黛的爱情不必说了。亲人之间矛盾不少,但还有好多温馨的画面。宝玉和秦钟,黛玉和湘云,岫烟和妙玉,贾芸和倪二,各种友情各异各香。在对亲情的表现上,甚至那个经常造孽的呆霸王薛蟠,都对母亲和妹妹爱护有加。
也许是因为它写活了很多人物形象。主角配角,至少有几十号人有血有肉、优劣两全,几乎没有哪两个是合上书给你几句台词分不清的。你看看,怜香惜玉的宝玉也会踢得袭人吐血,八面玲珑的王熙凤也会把丈夫的二房逼到自杀。可能每个人对书里的人爱恨不一、褒贬有别,但这种已经谈论了几百年还将一直谈论下去的乐趣,真是有滋有味。
爱《红楼梦》的人,同是梦中人。也许我们爱红楼的原因各异,但我们爱的,是同一场梦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