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心理咨询泰斗、萧文老师,幽默的萧老师说,每当有来访者向他诉说自己有多痛苦、问题多严重时,他就会开玩笑地问:“那你为什么不去死?“
听起来可能吓你一跳,一个心理咨询泰斗怎么会一开口就让人去死呢?事实上,这正是萧老师后现代咨询的开始。这个问题的真正含义,是帮助人们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没有被关注到的资源和力量,支持着自己带着问题生存;而问题的存在,有它特殊的意义。
后现代思潮下发展起来的焦点解决技术,和叙事疗法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又有很多好玩好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有病治病、无病防身。”这句话当然也是玩笑,在后现代来看,有没有病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迈向那个你想要的未来。
这个周末,为了给大家备课,我又特地重温了两部电影:《美丽心灵》和《心灵点滴》,再次被这两个人物传记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美丽心灵》讲述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弈论的创始人约翰·纳什的故事。纳什因为精神分裂症产生了幻觉,尽管历经治疗,他终于可以重返讲台,但幻觉还是无法完全消除。恢复了自知力的纳什说:“我是疯的。我服用最新的药物,但我仍然看得见那些不存在的东西。我只是选择了不去理睬他们。就好像一顿心灵快餐,我选择不去纵容某些食欲,比如说我症状的食欲,还有虚构和想象的食欲。”
仔细回味这段话,你可以慢慢接近焦点解决疗法的核心地带——我们将不再聚焦于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而是聚焦在未来;我们将不再浪费精力来消灭问题,而是运用自己的资源和力量来选择如何应对。
《心灵点滴》更能反映出后现代的观点和焦点解决的奥妙。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是美国著名的提倡人文关怀的“小丑医生”亨特·帕奇亚当斯。帕奇医生颠覆了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生的权威形象和不平等的医患关系,关注病人的情绪和感受,通过一系列后现代天马行空的幽默创意,给病人带去心灵上的安慰。
电影开头,帕奇医生因为抑郁症自愿住进了精神病院,平庸和权威感十足的精神科医生完全帮助不到他,幸运的是,他遇见了患有天才综合症的亚瑟·孟德颂,亚瑟天天举着4根手指头问别人看见多少,答“4”的都错了,帕奇请教他到底是多少,亚瑟说:“如果你专注在问题上,就看不到答案。你要看别人看不到的,看别人惧怕、顺应及懒得去看的,以日日新的态度去看整个世界。”
亚瑟的这段话,点醒了帕奇,也点中了我们这周的主题:将焦点从问题上转移,你才有可能看到答案。
用这两部电影来作为预习铺垫,是因为,每一项技术流派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人性假设和生命哲学观点。如果我们希望它们为我们所用,就要先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允许自己的生命态度更加开放、允许更多的可能性发生。
有了这个态度基础,我们来看焦点解决究竟是什么。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美国密尔沃基短程家庭治疗中心的Steve de Shazer 和 Insoo Kim Berg夫妇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它重视人际互动和系统观,不再使用抽象的心理概念来归类、分析或给来访者贴标签。它重视每个人的天分与能力,不去挖掘和修复错误,而是找寻已经能做或正在做的有效事情,或换个方向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从而创造改变的可能性。
焦点解决模式相信“个案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解决办法一定隐藏在个案生活的系统中”。在这种模式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带着好奇心、在来访者过往的人生经验中积极探寻、而不执着于存在的问题。
此外,焦点解决的主要观点还包括:
1. 事出并非有因:
意思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往往非常复杂,许多问题的因果关系很难确定,即使找到了原因,也不能肯定是正确的。所以能否找到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做什么可以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比如,一个女孩来咨询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她说,不明白为什么周围的人都怕她。我问她:“那么你希望给周围的人留下什么样的感觉呢?”她说温暖。于是,我们就可以直接迈向下一步:寻找曾经有过的温暖经验。
2. 问题症状也有正向功能
意思是: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才导致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存在,不见得只呈现出病态或弱点,有时也存在有正向功能,。比如,学生在学校惹事生非,其背后可能是期待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可能是希望离婚的父母重归于好。而认为“惹是生非的学生都是坏孩子”,就看不到孩子背后的努力。
3. 强调正向导向
焦点解决强调人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去看缺陷;强调成功经验,而不是失败;强调人的可能性,而不是他们的限制。
4. 小改变可以引发大改变
焦点解决基于系统观,认为一个人的改变可以引起其他人、甚至是整个系统的改变。也就是说,要从小的改变入手,事情就会比较容易成功。而成功的经验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促使人们产生信心和力量去应对更大、更困难的问题,进而带动整个情况的改变。
5. 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决
例外指的是,一个人在回顾以往问题中,所发现的并非全部都是挫败的经验,同时也会发现曾经的成功经验。焦点解决认为凡事都有例外,只要有例外发生,就能从例外中找到解决方法。
本周我们会就上面几点一一展开。而今天课程提到的两个电影故事和一个案例,希望已经帮助你了解了什么叫做“事出并非有因”——并不是真的没有原因,而是:就自己感到困扰的当下来说,能否找到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做什么可以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再深入一点来看,其实,就像《心灵点滴》中的帕奇医生所说的,人比问题重要,医生治疗的是人、而不是病。
比如:一对天天吵架的夫妻,相互指责都是对方的错,希望咨询师帮他们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果咨询师咚地一声跳进了问题里,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假如,咨询师带着好奇心,和夫妻俩一起探讨:“如果问题解决了,你们相处的画面会是怎样呢?如果那是你们想要的,那么现在可以以做些什么让这个画面实现?”
带着“事出并非有因”、“人比问题重要” 的理念,我们来一起重温《美丽心灵》中,约翰·纳什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因为它们总是为我指引真理。但在追求了一生的真理之后,我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逻辑关系?真理又是由谁来决定?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让我经历了从生理上到精神上再到幻觉上的洗礼。最终,我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我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今晚,我能在站在这里领奖都是因为你,你不离不弃的陪伴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你就是我的真理。”
最后,很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学习后现代的咨询理念,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过往学过的传统的心理学流派,事实上,后现代短程治疗可以当作急救包和登山杖、让人在困扰艰难之中快速聚集信心和能量;而长久的治愈,依然来自从根上出来的自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