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21532/fa0cde617ff29fdf.jpg)
作图日期:2018年8月14日
图形含义解释。
传统的大数据是把数据像煤矿一样当做原料从各地采集过来,堆集在一起,然后在里面用各种工具挖掘。
这个过程并没有保护创造产生数据主体所有人的数据权益。在数据还不值钱的时候,在隐私问题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严重关注的问题的时候,矛盾不是很突出。
但是当少数掌握大量数据的资本,企业开始利用大数据作恶的时候,开始唤醒人们的数据意识。比如滴滴打车,安卓用户和苹果用户价格不一样。不如携程给予老用户就有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创造的效益并没有回馈给数据的提供方。而且还在很多时候伤害了数据主体。
数据具有商品属性,但是又和普通的物质商品不同。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被复制,很容易被复制的东西就不值钱。或者为了保护权益干脆不交易。
数据权益保护,需要把数据隔离起来,大数据创造价值又需要把数据集合起来,这是一对矛盾。
如果数据权益保护,仅仅有类似GDPR之类的法律保护,那么法律在逐利的资本面前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必须构造出一个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让遵守法律的人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形成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
那么接下来就必须在技术上有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确保对数据的使用是只连接而不拥有。数据拥有者把自己的数据像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一样,提供数据清单和对于该数据的描述。数据使用者像图书借阅者一样,申请访问这个数据。
然后每次访问使用,通过区块链网络支付一定的费用。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用到隐私计算的技术,使得数据使用方可以使用数据,而无法知道原始数据是多少。这样数据拥有者就可以每次把一个数据用一个很低的价格,把数据的使用权交易出去。而无需担心数据被拷贝,泄露。
在过去数据只能做数据所有权的买卖,因为我把数据给你了之后,我无法确保你不拿着这个数据进行二次销售获益。那么数据所有人在交易策略上就会使用买卖策略,给数据定一个很高的价格,这样就会阻止很多交易的发生。比如阿里和顺丰之间关于快递数据的争夺战。
如果技术上可以以中性化的方式保障拥有数据的人,在使用租赁策略进行交易的时候,不丧失对数据的控制权,所有权,不泄露原始数据。那么他就可以以一个很低的价格或者免费的策略对外共享数据。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大数据集合,就是一个基于数据使用权,通过建立使用权的链接而形成的逻辑集合,而不是过去的数据堆放在一起的数据物理集合。
所以说,区块链重新定义大数据,大数据的边界不再是以数据所有权为边界,而是以数据的使用权为边界。
滴滴和Uber没有一辆车,但他们是最大的出租车公司,Airbnb没有意见客房,但是世界上最大的酒店公司。这就是“空”的力量,空方能容。
而未来世界上最大的数据服务机构,一定不是把所有人的数据都放在自己这里的互联网公司,而是链接所有人的数据,为所有人创造数据权益的机构。
这是一个哲学理念,也是一种技术方案。
技术向善,科技平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