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象语Know the Elephants
大象对死亡的理解——两例事件介绍

大象对死亡的理解——两例事件介绍

作者: 象语KTE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12:46 被阅读351次

    大象对垂死的同胞或象尸骨常会表现出异常的关注和特别的行为,这也是大象身上充满神秘和吸引人的地方。关于对不同阶段象尸的探查,通常认为大象会对有亲缘关系的尸体投入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单一事件的分析往往能获得这样的结论,但由于样本的限制,推广性的结论与研究还未见发表。有时一些描述也倾向于认为大象能识别象骨、象牙,会着重探查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象骨和象牙,但这一说法暂且被ATE的实验否定了。大象这种对死亡的异常关注常被理解为对生命的同理。但人们对这类行为的理解还知之甚少。

    下两图为ATE在验证大象是否对同类的颅骨和象牙(相比水牛、犀牛)以及是否对自家族前族长的象颅骨投入更多关注(结论为前是,后否)

    在桑布鲁,STE曾记录过一次几个家族与族长Eleanor(46岁)尸体(以及濒死时)的互动。对于理解两头大象的联结程度,文章引入了联结系数AI[AI=Xab/(Xa+Xb)]的概念,即两者同时被记录次数占各自单独被记录数加和的比例,比例越大说明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越高,意味着它们存在越多的交流。样本数据包括近四年的观察记录。

    下三图发生在D1,族长Grace试图扶起Eleanor,但起身的Eleanor再次摔倒了。Grace单独陪伴了Eleanor超过1小时。

    在族长Eleanor濒死到死亡后的7天里(D1-D7,死亡发生在D2月11点),有5个家族来到过Eleanor尸骸的所在地。Eleanor除了与自家族First Ladies(FL)的成员有联系外,与其他家族均无密切的联系(Eleanor与自家族成员的联结系数为0.61-0.89,Eleanor)。

    Virtues家族的族长Grace(联结系数AI=0.1)在D1陪伴了Eleanor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并在自家族成员离开后还陪伴了Eleanor超过1小时(当夜离开后在第三天重来探查,相比第一天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痛苦行为)。FL在D2、3、5、7来到过尸骸旁,D2超过7小时陪伴在族长500米的距离内。在16点时靠近到10米近,但当时有另一个家族HawaiiIslands在尸体旁,之后Eleanor家族便离开了。D3,巡护员砍走了象牙。15:00后,FL陪伴了族长一段时间。陪伴期间还有另一个家族Biblical Towns(族长Babylon,48岁,AI=0.04)赶来,并将FL赶走且仅留下了Eleanor五个半月大的孩子。

    Biblical Towns家族与Eleanor五个半月大的幼象,Biblical Towns将First Ladies家族赶走,仅留下了Eleanor的孩子。

    第一个接触Eleanor尸体的家族为Hawaii Islands(族长Maui,39岁,AI=0.07),属于漂迷家族(家族,3个月难一见),Maui表现出了格外强烈的行为反应。D4后,象尸周边围了很多食腐动物,还有几头狮子在周边。D5,FL陪了Eleanor约1.5小时,狮子仍在周边。D7,FL陪伴了约半小时。以上的结果来自于对若干家族进行无线电追踪的结果。Eleanor死时五个半月大的乳象没能活太长时间(之后处于失踪状态,3个月后被认定死亡)。

    以上7天的观察暗示了大象对于死亡表现出来的同理并非仅是亲缘性的,而且是表现出了某种广义地对痛苦、生命的同理。

    D6,Sage前来探查Eleanor,同样表达出了强烈的行为反应。

    幼象对死亡的理解可能是模糊和混乱的。上文Eleanor的幼象曾绕着母象的尸体转,并返回家族的年轻雌象身边索求哺乳,这暗示了它对母象的非生命性、无法给予哺乳的现实有了些许理解。而且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族长Eleanor和自家族FL似在相互逃避,而在Eleanor去世的当天,FL长时间地游逛在其周边并保持了一段距离,在族长死后才靠近。若对比Eleanor死前后FL的表现,死前保持距离、死后多次接触,让人觉得存在一些联系。另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是,BiblicalTowns家族将FL家族的其他成员赶走,却唯独留下了幼象,这是否是一种同理的表现?总之还有很多不能良好解释的地方。随着此类事件记录的增多,应该能发现更多与同理、死亡认知相关的信息。

    上图为死于Shaba区域的Rozz Williams 两头义无反顾“寻找”母亲的幼象,象鼻指向目标方向,在多次用车辆对其向家族方向轰赶无果后,转变策略,协助其前进。

    笔者在桑布鲁期间,目睹了两头幼象(分别1岁和5岁)在母象死亡后第8天脱离了家族、义无反顾地跋涉几公里回到死亡母象身边的过程(根据脚印判断,在雌象死亡的当天,两头幼象就在母象身边长时间徘徊)。

    两头象在使用潜望嗅闻,表示对公路旁数量庞大的羊群感觉不安,唯一一次短暂的停留和返回发生在此处。在我们以车辆将羊群赶走后,继续义无反顾地前进。

    假若两头幼象已接受母象的死亡,它们可能便不会选择返回去悼念母象,这行为潜在表明了两头幼象对母象生命性同理能力的缺失。生理上,对1岁的幼象来说,她依赖哺乳,而且在缺乏嫩草的旱季,她对食物和母乳的生理需求极大。但对已断奶的5岁幼象来说,食物需求远低于1岁幼象。在那一周的时间里,家族大都活动在为数不多的水草丰富的水牛泉区域,是距离母象死亡点最近的生长着嫩草的安全区域。而且,家族中育有幼象的母象可能也无法在旱季承受一头需要大量乳汁的乳象,所以活动在食物源和水源区域是她们能为幼象做的最多的。况且该乳象还可能不接受义哺。

    1岁小象被运往孤儿院

    精神上,对于已经饥饿了8天的1岁幼象来说,痛苦的程度是与日俱增的,她发出的痛苦信号应已经被家族的成员接收到了。家族没有选择带领幼象回到尸骸处、而是留在水草丰富的区域,这应该是族长评估现状后作出的最好选择。而且,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跋涉的过程需要爬山坡、过公路、经过当地部落取水区域,然后回到一个危险的区域,这是极耗费体能的行为。两头幼象做出的返回决定应是由5岁幼象主导的,若她理解了母象的死亡,这一返回行为说明已断奶的她还不能同理1岁幼象的需求和导向性目的,但具备了对情绪的同理能力,出于缓解1岁幼象痛苦的目的陪伴返回。综上,幼象们对其他方面的需求远大于悼念母象的需求,若其理解母象的死亡便不会作出脱离家族返回的行为。对此行为最吝啬的理解为,出于对生命性的不理解,加之5岁幼象出于缓解自身痛苦的目的以及同理到1岁幼象的情绪,两者决定结伴回到母象的死亡点,期望能见到活着的母象。

    下图1右下角与下图2左侧为5岁幼象,已自觉回归家族,并被另一头育有1岁小象的雌象收留。

    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象对死亡的理解——两例事件介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ia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