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海市
众包模式的鼻祖---五金大王叶澄衷

众包模式的鼻祖---五金大王叶澄衷

作者: 天外非仙 | 来源:发表于2014-08-06 21:11 被阅读996次

     最近比较有兴趣来聊聊老上海的那些故事,讲讲我小时候乘风凉时候听过的那些旧上海滩大老板们的传奇经历。旧上海滩,几乎是全世界金融冒险家的乐园。自由开放的乐土早就了很多商业的传奇,即使今天看来仍是滋味无穷。我们就先从几个屌丝逆袭的故事开始讲起,先讲讲五金大王,北京路五金生意的鼻祖-叶澄衷。

       叶澄衷可以算是典型的第一代“上海人”了。和我们的祖辈一样,他是宁波镇海人,家里很贫困,之所以到上海来,完全是为生活所迫。六岁的时候,叶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守寡,只有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他九岁的时候进了当地私塾,读了两年书,就到当地的油坊当了学徒。三年以后,在油坊的这个生活也是很艰苦的。经亲戚介绍来到了上海,在法租界的一个杂货铺里面做一个学徒。

  随着外轮贸易越来越繁忙,靠近黄浦江虹口码头的地方形成了一条麦克脱路(就是现在溧阳路马厂路那里),叶澄衷就是这里的一家杂货铺里干活。麦克脱路上的商铺主要就是为外轮补充食品、维修和提供淡水。于是,14岁的叶澄衷就每天摇着舢板,向外轮的海员兜售货物。叶澄衷开始的时候,据说并不会摇舢板,为了谋生,他跟老板说,我会摇舢板,让老板把他收留下来。他就偷偷地在洋泾浜里面,偷学了摇船,然后就逐步地锻炼,可以摇到了黄浦江上,最后可以一直摇到吴淞口。

  学徒生涯,让小叶学到了许多东西。三年之后,他自己有了一点点积蓄,他就用两块银洋钿买了一只舢板,这就是他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觉得自己替别人做,吃尽苦头,没什么赚头。年轻力壮的叶澄衷,天天在黄浦江上风里来,雨里去,却还是只能勉强图个温饱,与外国水手做买卖,还要付给翻译一笔中介费用。他发现,如果自己能讲英语,与外国人直接做买卖,生意会好做很多。

  那时候,外国人到上海来跟中国人做生意,他肯定要学中国话,但主要还是学上海话。同样,中国人要跟外国人做生意,他肯定要了解外国人的习俗、习惯、制度,还有更重要的是语言。所以,在上海的租界里,形成了一种中文和英文混杂在一起的一种语言。因为上海有一条河流叫洋泾浜,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所以这种语言,也就被叫做“洋泾浜”。叶澄衷本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平时自己还比较刻意地去通过当时一些渠道去学习。当时上海出版了一本《英语话注解》,这是用宁波方言来注音的,所以对叶澄衷来讲,学起来就更方便。于是,在那时的黄浦江码头,你就可以看到一个摇舢板的中国苦力,随身携带一本以宁波方言注解的英语注解,时不时翻看默念,还总是拿外国水手当他练习口语的好对象。。。于是,叶澄衷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刻意的锻炼,叶澄衷用不了多久也能用”洋泾浜英语“和一般的外国人进行日常的交往了。

  话说机遇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屌丝。有一天,一位外国洋行的经理,乘叶澄衷的一只舢板去对岸办事。结果他的一只皮包忘记在了船上。叶发现了之后,就守在船上,在岸边等了很长时间,一直等到这个洋经理急忙忙的赶回来,他再把这个皮包还给他。洋经理认为,他这个人为人很诚实。回到浦西以后,就把他带到洋行里面,对他说,我答应你这样的一个要求:你什么时候来找我帮忙,我总会给你提供一个帮助。”

  洋经理希望这个诚实的小伙子留在自己的洋行里做买卖,但是叶澄衷拒绝了,他决定经营自己熟悉的五金行业。当时上海有很多人的外国船每天进出港,进港的船不能直接上岸,船上所需要的一些日用品,往往通过就是通过这些舢板进行交易和沟通。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船上开出一张单子,上面列出这个船上所要的一些日用品,包括蔬菜、鱼、肉、蛋类、还有其他的一些日常用品。摇舢板的会根据这个单子去帮他们购买,同时,这些舢板也向船上的水手购买一些船上的物品。比如说机器的废弃零件,废旧钢铁、船用绳索,还有油漆呀、油刷这一类东西,还包括一些罐头食品等等。进行这样的买卖,就形成了一揽子交易,按照当时“洋泾浜”英语上面就把叫做‘私舵’”。

  虽然叶澄衷还是在黄浦江上摇舢板,但他开始做一个有心人。他用食物、淡水和其他物品与船上水手交换五金。再把五金拿到岸上去卖,做起这个赚取双向利润的买卖。过了二年以后,他决定自己开办五金商铺。他找到了这个洋经理,请洋经理帮助。洋经理遵守了自己的诺言,给他介绍了现在大名路(他后来开顺记五金铺)的地皮,另外还给了他一笔开业的资金。叶澄衷也是比较谨慎的,他认为洋经理是不是要入股。洋经理告诉他:“我这笔资金就是完全借给你的,至于你什么时候发达了,你还我就是了。”

  1862,就在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的同治元年,叶澄衷在上海百老汇上开了顺记五金店,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经营进口五金商品的店铺。这种行业也是一种新兴行业,其他还很少有人做这个行业的,所以到后来越做越发达,这是一个机遇,叶澄衷抓住了这个机遇。“顺记”慢慢发展起来,叶澄衷稳扎稳打,后来在上海开了“新顺记”,直到后来,在毗邻南京路的北京路开辟出了五金一条街。继而,又把生意扩张到外地,在汉口等地开了十八家分号。十里洋场,“五金大王”的名楼逐渐响了起来,摇舢板的苦力,现在是大老板了。 

  叶澄衷他终生住在老“顺记”,因为老‘顺记’是他开创的第一个企业,后来规模发展到很大,他的资本达到一百万两。(老顺记)又是他管理所有企业的决策机构。他住在老‘顺记’,有威严在,下面的伙计不会偷懒。据说他的威严非常足,如他在吃年夜饭时,他是要排位子的。分号的经理,赚钱最多的人,就坐在他旁边,亏本的坐在最对面的,这个人是要被辞退的。

      五金商品繁多,规格复杂,各店铺经营的品种又各有重点,不可能配备齐全,面对客户开出的一揽子要求,五金店铺如何应付呢?叶澄衷又以自己的厚道与实力主导确立了同业拆借,这种管理甚至延用至今,并为其他行业所借鉴。

  这个同业拆借,其实就是类似现在电脑城百脑汇之类店铺卖电脑配件组装机的协同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承接业务的一家店铺,这可以到同业去进行拆借,同业按照进货的价格上浮5%的利润。这个5%的利润就由两家经营的店铺互拆了——互相平分了。顾客到手的价格就是市场价格。所以对顾客是非常方便的。五金行业就是通过这个业内人协作,把小资本做大生意。这个模式放到今天来看,不就是所谓的“众包”嘛哈哈。

  叶澄衷首先在五金行业,他是第一个领袖人物,他的规模也很大,所以他定下的规矩就是五金行业的规矩。他是同业领袖,所以他确定了许多规矩,今后的五金行业基本上都遵照行规在行使。同业拆借照顾了整个行业,而且叶澄衷的“顺记”从来都是自家低价拆借给别家,从不向别家拆借。五金大王让同行们心服口服。

  开埠以后的上海,西方的商品从港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叶澄衷所经历的上海充满着竞争与机遇,扩大经营范围是意料中的事情。1870年,经过激烈竞争,叶澄衷成功地排斥了德国人的“可持”维持行,继续经营,并改名“可持顺记行”。这成为上海最早经营进口煤和铁的商号,更是中国商人经营钢铁业的第一家。叶澄衷接盘以后,主要经营煤铁,客户也是当时刚刚在兴起的民族工业的工厂,作为主要的推销客户。当时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没有大规模的竞争,所以经营还是比较顺利的。叶澄衷凭着他的眼光,在五金之后又成功找到了一片“蓝海”。

  城市的发展,港口码头的繁荣,使叶澄衷的煤铁生意越做越红火,叶澄衷更加富有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信心,叶澄衷陆续购进了大量地产,而地价的持续上涨,更使得叶澄衷富上加富。赚了钱,他不忘记穷苦人,因为他自己过去是穷苦人出身,所以他自己去办义庄了。(义庄按我的理解,就是类似于社区中心一类的地方。里面有学校,公田,祠堂啊一类供附近居民聚会休闲学习的场所)

  1871年,叶澄衷回到家乡宁波镇海出资兴办了叶氏义庄,义庄内开设学堂,供族内子弟启蒙。当年一贫如洗,只身闯荡上海滩的孩子回来了。站在义庄桥上,叶澄衷能够想些什么呢?面对中国人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造桥、铺路、办学,富有的商人还能做些什么呢?

    十里洋场,上海商场风云变幻莫测。随着世界列强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新的能源开始冲击中国市场,上海港首当其冲。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已经大量开采石油和提炼石油制品。早期的石油,我们主要讲煤油。这煤油可以燃烧,也可以作照明,相当一部分用于照明。所以早期洛克菲勒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他也花了很大的精力。1870年,美国洛克菲勒创立“美孚”石油公司。十年后,“美孚”进入上海。但是立足未稳,“美孚”即遭到了英、俄两国石油公司的夹击。而面对中国复杂的地方势力,混乱的度量街制度,“美孚”更是一筹莫展。最后,“美孚”找上了叶澄衷。

  叶是很冷静的,也不马上就答应。他先向 美孚表明,和亚细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也想在中国找代理。这样一来,“美孚”石油公司生怕叶澄衷被其他两家石油公司聘去做代理,所以出的佣金特别高。

  当时石油公司的代理人的佣金一般是20%,叶澄衷要求“美孚”公司给他25%,回笼的资金,叶澄衷也要优先使用。“美孚”竟然全部接受了。当然,能说英语的叶澄衷,为“美孚”设计了许多适合中国人的好点子,实践证明这些建议是很成功的。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叶澄衷建议美孚,重新生产一种体态很小,装油也少,燃油也少,光度也可以差一点的“新油灯”,那最符合中国人的心态。然后,他给美孚提出了下面建议:如果人家买一箱油的话,你就附送一个灯,还有,灯的上面有个玻璃灯罩。这个玻璃灯罩很薄很薄,稍不留神就碰坏了。没有这个玻璃灯罩,燃烧的光就损失很多。所以叶澄衷就认为,你只要碎的玻璃灯罩还在,他就免费的可以置换一个新的玻璃罩。还有在包装上,他建议洛克菲勒公司就民间使用的改成小包装,按老上海叫法,这个叫“一听一听”的装,每一听大概30斤左右。在一般的老百姓家里,使用一年是没有问题的。另外,我们知道在欧洲,这个油箱使用完以后,基本上就扔掉或回收了,而在中国,这个油箱对剖一剪二的话,是一个很好的垃圾簸箕。所以算一算,很合算。农民想,我既点了灯,价钱又不贵,房间又亮得多了,还多了两个垃圾簸箕,那有什么不好。于是乎,买油的人群扩展了很多,原来不买油的很多农民也都开始买油用油灯了。这个例子,不就是现在所谓的产品按需定制化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套路嘛。

  利用“顺记”早已建立的通道,叶澄衷利用上海虹口码头,把“美孚”火油源源不断地销往中国内地。通畅的销货渠道,又可以使用叶澄衷快速地回笼资金,作短期投资之用。在10年的独家代理期间,叶澄衷究竟赚到了多少钱,谁也说不清。另外,他还经营过保险,经营过钱庄,还投资过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他是九个董事之一,又是担任工部局的华董。他已经从一个平民进入了绅士阶层了。

  随着上海港的更加兴旺,自来水、电灯等城市公益事业的发展,使五金的需求量更大,五金起家的叶澄衷,对老本行从不松懈。不管家里造了多少豪宅,不管五金大王的名头有多么响亮,他还是住在老“顺记”,积极经营。1884年,中法战争一触即发,江南制造局与福州船政局同时向叶澄衷订购煤炭备战。叶澄衷马上把“可持顺记”的煤炭运往福州船政局,又不惜大赔血本,买下了法国的一船煤,供应江南制造局,大商人赔本的举动,颇让人费解。

    他这样是做亏本的生意,那么家人就问他,你样样都是做赚钱生意,怎么这次要做亏本生意呢?他说“赔本的时候,就是应该赔本的。赔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更加赚钱。”后来统计,他送出去的煤总数量大概有五千吨左右吧。这笔亏了是蛮大的。但是叶澄衷就是认为:我们自己的民营企业,它的用煤,我们不能去赚这个钱。实际上恐怕还有另一层深的含义。就是他通过江南制造局这样的一个生意,他就和中国的政府的官营工业打开了关系。

  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取得镇南关和凉山大捷,叶澄衷的煤炭出力不小。不料,清政府以胜求和,还是签下了卖国条约。叶澄衷痛心疾首,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故兴天下之利莫过于兴学。

  1899年,叶澄衷60大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拿出自己在虹口的一块24亩的土地,并出资10万两,兴建一所学校,叶澄衷要创办一所与外国学校一模一样的班级授课学校——澄衷蒙学堂,让中国人的孩子接受教育。他亲手一笔一划制定了澄衷蒙学堂最早的课本。叶澄衷写下的其实是一个商人的强国梦想。学校破土动工了。但叶澄衷突发疾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只有他的铜像看到了学校的建成。

  做铜像的时候,一开始不注意,做成织锦缎长袍了。他的子孙一看,他们说我们爷爷从来没穿过这种,(从来都穿)布长衫。补丁当然不打了,但是没有什么缎子的,这儿有个寿字,这种都是做官的人穿的,叶澄衷不是这样的人。叶澄衷对自己是很简朴的。澄衷中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富商出资创办的公共学堂。叶澄衷临终前,怕叶家子孙毁约对澄衷蒙学堂又作了专门安排。“子孙不能去管学校的事情,学校另外有一个董事会,专门管学校的事情”。学校有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还有监管会,监督董事会,还有专门帐房。因为他知道学校的经费还不够,就规定他的大儿子,再拿10万两银子来。澄衷蒙学堂得以继续兴建,并于1905年8月16日正式开学,后改名为澄衷中学(至今仍在)。

       不仅叶澄衷,他的后人也是颇多佳话。最著名的就是上海叶家花园的故事。叶澄衷之子叶子衡,曾经在江湾跑马厅旁边建造了一座叶家花园,主要供赛马赌客休息游乐。花园在民国12年(1923年)春初步建成对外开放,占地77.636亩。内设:弹子房、瑶宫舞场、电影场、高尔夫球场等游乐场所。这个花园是日本人设计的,布局别具一格。“卧龙冈”与“伏虎岭”横卧在花园南北两侧,环抱着园中的湖泊池塘,构成一个整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山石洞壑,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冈阜怀抱之间和绿岛土丘之上,形成了一幅园林胜景。花园大门处是一座跨门楼,里面可以住人,楼的两头分别连接了“卧龙岗”和“伏虎岭”。房楼下黑色挑花大铁门华丽气派,两边有厢房,南面一间曾是理发室。

     靠近正门南北两边的是“集霭渚”与“潜龙池”两个池塘。潜龙池中有一座小岛,矗立一怪石,上面镌刻着“犀牛观天”的字样。离开池塘,向前十步许,是一座怪石垒成的“小庐山”,耸立在“荷塘仙迹”的荷花丛中。山顶上花木葱茏;山脚下水平如镜。绕过假山,意境豁然开朗。这是园内最大的岛屿,主楼即建造于此。那晴涛桥、羲象桥、柳浪桥、金锁桥、玉带桥、匹练桥、四恭桥等七座小桥,分别沿着“澄路”与“康庄”这两条小径,飞架在“叶湖”两岸。它们有的与叶湖边上的牡丹亭毗连,与吟月亭山相依,有的与卧龙冈上的小天台相望,与邀月洞相通、湖滨小憩紧挨。山、湖、桥、亭,自然分布,相映成趣。

       登上伏虎岭四顾,延爽馆、武陵源、回波亭、琉璃阁、栖云洞、百态亭、四恭亭、题襟阁、听泉亭、吟月亭等罗列园中,尽收眼底。作为花园主楼“延爽馆”,是二层楼的西式建筑,底层东南、西三面环廊,廊柱为圆形水泥柱。背山面水,登上平台,可以眺望全园胜景。她与独处于湖边的水榭——武陵源遥遥相对。延爽馆的东南是全园第二岛屿,名曰:小罗浮。岛上林木成片,沿阶而下,即见山洞,穿洞而过,两侧有六角琉璃亭一座。缘小罗浮东行,即进入园中第三个岛屿。岛上有秋千架,四周围以栏栅,顶上为露天平台,可以缘梯而上,观赏四周景色。

       花园后门,卧龙冈的最高处,有一处人工瀑布,名为“银河倒泻”。站在匹练桥上,举首遥望,银河倒悬,飞流直下。瀑布泻入八仙过海的池塘中,八位仙子,假山叠成,驻足水中,栩栩如生。池塘周围砌上犬牙交错的太湖石,像龙游熊蹲,形态不一。冈上有一座四角十二柱的水泥亭子,八一三抗战时,张治中将军曾在此指挥将士们,英勇抗日。人去亭在,丰碑永驻。花园呈东西向的椭圆形,由三个岛屿环绕交错而成。岛与岛,岛与环路,均以亭桥相连,构成全园胜景。园多水杉、桂花、玉兰、雪松、龙柏、樱花、红枫、香樟与竹丛等木本花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花园以湖泊、假山取胜,为当时私人花园之佼佼者。

     花园自民国12年建成后,迄今已历60多个寒暑,其间虽几经战乱,但当年那些山、水、亭、台,有的景物依旧,完好保存;有的虽有损坏,但踪迹清晰可辨;整座花园风姿绰约,秀色依旧,风韵仍不减当年。时人称之为叶家花园。花园开放后不久,其毗邻英商祥茂肥皂公司主人以人声喧嚣、烦扰住宅安宁为由,向市政当局提出抗议。因慑于英人淫威,市政当局遂勒令花园停业。

     叶子衡早年曾在圣约翰大学求学。他的业师,是当时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民国22年2月他们相见,在互叙别情时,颜向叶谈及医学院亟需筹建一所专门医治肺结核病人的医院。叶闻后深为感动,加之其热心教育,于是慨然将此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建立第二实习医院。经过几个月筹建,医院于是年6月15日正式成立。为纪念叶的先父,乃取名为“澄衷肺病疗养院”,首任院长即为颜氏;叶这一善举曾获当时的教育部褒扬。

     民国26年8月,抗战军兴。11月,上海沦陷,园被侵华日军占领。侵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与土肥原一度僭居于此。民国29年,日军又将该园交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管理,并对外开放,名为“敷岛园”。但由于花园地址偏僻,营业不振,不及一年即行关闭,后即为日本特务机关驻地。同年9月,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向日本特务机关与登部队司令部提出申请,欲将此园收归政府,成立本市第一公园,结果遭到日方拒绝。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花园由国立上海医学院收回。由于受经费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原澄衷肺病疗养院直至民国36年4月才恢复收治病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中旬,疗养院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0年4月初划归上海市卫生局领导;1959年,疗养院改为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现为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今天,花园仍为医院的组成部分。而这所医院也成为全国闻名的肺病专科医院。

    由于年代久远,叶澄衷的财富已难以具体计算。但是在上海的宁波人中,却永远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学人要学叶澄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众包模式的鼻祖---五金大王叶澄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ke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