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必有因,万事皆有果。对于“找原因”这件事,我们有着天生的执着,乐此不疲的付出着行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87606/03d7cf5e2b1efb49.jpeg)
早上怎么迟到了?就这么一点工作量,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做完?怎么这么笨呀,跟你说了两遍还是不会?……
面对各种结果,我们总能找到原因。有了原因,不管是理所当然还是冠冕堂皇,心里总会舒服些,有个安慰,甚至自慰到,“这不是我的问题,出现了不可控的因素,我也没办法,我也是受害者,跟我没关系。”
“找原因”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反思,然而,从本质上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无论找到什么样的原因,都不能改变目前的结果。只有在当下采取行动,才是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找原因”最大的效用就是推脱责任,美名其曰,“这跟我没关系”。
高级点的“找原因”是自我反省,找出应对方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87606/0fd27223dad93aac.jpeg)
传统意义上,我们都认为有因才有果,现在的状态,都是过往造成的。过往已定,无法更改,导致现状已定,无法更改,那么未来是否已定,不可更改呢?
我信奉的是一切皆有可能,过去不可更改,现状不可更改,但是,我可以规划下一刻的行为,干预未来。
有一种颠覆我过往认知的观点:有果才有因。就是说,我们会本能的或刻意的树立一个目标,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去实现这个目标。
比如,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不爱说话,特别跟异性说话就会本能的脸红,喜欢一个人待着,人多的地方会感到很闷,想快速逃离。然后别人问:“你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我性格内向。”这是原因论。
目的论是这样的:
我的目的就是不说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采取了跟异性说话就脸红,不主动跟人交流,人多的地方主动离场等行为,塑造了一个内向的形象。也就是说,由于不想说话,所以才制造出内向性格。
这是在《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倡导的一种“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87606/3a71be1f6b810d6b.jpg)
阿德勒认为:
1、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我现在的状态,都是过去的心理创伤导致的。这就是因果论,以过往的创伤为理由,将我现在的状态归因于别人。
难道真的没办法走出心理阴影吗?不是,只要下定决心,总会有办法。事实是,为了维持自身的某种目的,宁愿沉沦过往。这样,就能够心安理得的“自欺欺人”了。
2、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愤怒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这个观点很多人不认同。
他们认为愤怒怎么可能是捏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一个情绪引爆点,愤怒也不会凭空而来。
可是,试想一下:你正在训斥淘气的儿子,这时来了一个电话,一看是领导的来电,你立马笑容满面,语气和蔼可亲的接起了电话。电话一挂断,你又变回愤怒的样子,继续训斥儿子。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例子。可见,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那么,为什么要对别人动怒呢?你明明有其他的选择,动怒有什么目的呢?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3、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除了出生等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基本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阶段。生活再怎么不幸,总有人比你不幸,而且,比你不幸的人中,总有人能够逆天改命,过上更好的生活。
你呢,还在祈天忧人,还在以不可改变的不幸作为自己不作为的借口吗?
无论如何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生活不会偏向谁,自己选择的,跪着也要走完。
4、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改变是需要勇气的,并不是谁都有这种勇气。
不去改变,至少还有一个幻想:只要我去做了,一定能成功。但是,害怕行动:去行动了,万一还是不成功怎么办?这时,仅有的一点幻想也就破灭了。
为了保持仅剩的一点点尊严,宁愿维持现状。
5、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我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味的按过往的惯性生活,那么,可以一眼看到未来直至死亡。如果当下不做些改变,未来可期只会变成一句笑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