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2|思考:比较的“对”与“错”
迟到千年/2023.4.12
读完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我深刻地理解了通过积累,让自己一点一点的进步和成长,让时间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朋友。
由衷地敬佩老师独立思考的能力,任何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似乎在老师看来都有一段可挖的故事或因果。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就像我自己也无法确定我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也只是尽可能地让自己不受别人观点的约束,从自我的视角进行分析和判断。
就在看这本书之际,某天晚上偶尔翻看了朋友圈,近期因为极少有时间刷手机,即便是刷手机也全都贡献给了短视频和网络购物平台。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曾经合作过的一位某咨询公司的人,年龄约莫比我大一些。他所发的朋友圈感慨的是自己工作的十几个年头,发了一张穿着正装帅气的照片,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星半点,他已经名副其实的是一位成功人士,在内卷的咨询行业里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团队和良好的声誉,如今的职位名称早已经是XX合伙人的高级头衔。
那一刻,我突然升起了自卑的情绪,我因为看到了他的成功,不自觉地看到了自己的现状,从而勾起了藏在心中已久的自卑的情绪。好在我第一时间看到了自己的自卑情绪,于是情绪自然地流动,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我也并未受自卑情绪的影响。
我之所以升起自卑的情绪,全都是因为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这或许就是我们总是觉得不快乐、总是觉得压力山大的根本原因。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专题写了他对于比较的理解。
“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比较的产物,归根结底就4个字——“高人一等”,也即市井语言中的“牛逼”。不能做到比谁都牛,那么最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退一步,也起码是比大部分人或者很多人更“牛”。容貌再好一点,能力再强一点,积蓄再多一点,权力再大一点,地位再高一点,人脉再广一点……欲望是无限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可人们“想要拥有未曾拥有过的物质或者资源”的强烈愿望,从未减少过哪怕一点点。”
我们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的情绪,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比较。更有人开玩笑说:对一个男人来讲,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是比妹夫的收入多20%。有句广告词颇为流行,其实也是基于一模一样的心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老师认为:“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很多时候,比较是一个坑,大坑。再干脆点说,比较就是陷阱。”
有些人看透了这一切,却选择了逃避,以为这样就不用比较,却又掉进了另外一个陷阱之中。
还有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接受。他们坦然地接受因比较而带来的负面情绪,却不认同这些负面情绪,不让情绪影响自己太久。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是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分辨出哪些快乐或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哪些快乐或幸福是无须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然后将时间更多地花在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上。
一位外科大夫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这件事情就不是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但是,如果他的高兴是因为自己年纪轻轻就评上副主任医师,则极有可能是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之上。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攀比之风》,写的就是农村里普遍存在相互比较、攀比的事情。我自己也深有感触。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小学期间每年我的学费都是最后交的几位同学之一,看到大家有零花钱买吃的、买文具,看到大家有新衣服穿,看到中午吃饭时大家饭盒里有肉吃,我既羡慕又自卑。所以我很少跟大家一起吃午饭,我不愿意让大家看到我的饭盒里只有几根泡菜。
这种基于比较所产生的自卑的情绪,深深地影响了我许多年,直到工作后接触看了一些心灵类的书籍,才认识到了比较给我带来的伤害。所以,如今我极少与别人比较,我的脑子里依然时不时地升起比较的念头,但我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它们,从而不让比较的念头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实,适度的比较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够激发我们向优秀的人学习和靠近。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成长。
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