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最后一次参加征文比赛,是高一那年。
学生时代的征文比赛,通常不会是主动参加的,而是由老师挑选出来的。
记得那个周六,我借着眼镜摔烂了的理由逃课回家,结果偏偏在那天,级长到班里找我。后来周一回校的时候知道级长找我的消息,那种心虚至今还难以忘怀。不过,福祸相倚,没想到他找我的原因是要把我的文章送到征文比赛里。
提及这个故事自然不是卖才华,纯属就是觉得这个世界永远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和我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突如其来。
这次参加的征文比赛是一个随心的选择,同时也成了四月五月衔接的插曲。
一次不走心的报名
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纯属是跟着直觉走,看着有些兴趣和有些诱惑就点进链接参加了。
但是.每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便是在但是,幸好的是,但是的背后是好事。
我没想到会有认识那么多的朋友,会发生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会在如此匆忙的时间里发掘了一条写作新路。
学生时代的我可能会十分关注文章的分数,毕竟都是为了考试。然而现在的我却开始关注文章的表达力,感染力,简洁度,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写作环境。
这个写作环境不是自然环境,形象地说,是社群环境,是什么样的人和你一同奔跑。
很庆幸,我在比赛中找到了正确的环境。
意外的成为组长
要谈及环境,其实最想用自己莫名当上了第八组组长这件事来说。
我觉得成为组长是最不经考虑的一次选择。
第八组组长这个头衔其实来的很晚,因为一开始应该另有其人,只是不知道为何,在确定组别的最后三个小时,变成了我捡了漏。
那天一直在练琴,看到选组长的信息已经是很迟了,五百多条信息,我也来不及看太多。现在想来,那时候姗姗没有做决定,没有去考虑加入哪个组,不知道是不是在等待什么……
直至练完琴走回家,准备收拾行李赶第二天飞机的时候,却看到群里发了一条信息:现在有谁愿意当第八组组长?
三秒以后,我加了负责人。
不同于往日的深思熟虑,没有去思考成员招募是否有难度,没有去顾虑积极的组员已经大幅度倾向首先出击的组长,我只是听到了内心的一个声音:我想当耶。
就是这么随心。
现在看来,冥冥中自有安排。
一个KOL的责任感
不过是一个组长,但不知道为何,从我随意地接任开始,便多了很重的一份责任感。
那天在匆忙回家的路上,心电图估计都要爆表了。想到刚加入大家庭的微信群没几天,断定里面不是行业大咖也是自律达人,所以我不敢懈怠和耽误进度。再者,人家招募成员已经完成了,而我还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实在不知道是否来得及成组,所以我尝试主动地联系组里的一些成员,希望做最后的争取。
有时候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一定会有惊喜。
比如,我加的那堆人里没有一个在当时通过我,但群里有人直接跟我走,甚至最后一组组长直接推荐成员过来。
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肯定。
在以前,我总是天真地觉得,用自己的真诚可以吸纳一群人,成为这群人的
KOL。只是最近我强烈地感悟到,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实力碰实力的世界。
要想在这个世界争得一份存在感,你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标签,然后逐渐沉淀自己标签的厚度。
换句话来说,我们不能妄求支持,而是需要用自己的实力去征得肯定。
但如果还不足够强大,那就首先要有担当和责任感。
我用了最后45分钟完成了文章,而把更多的时间去督促每位组员完成文章。和大家也不熟悉,虽然做的还不是很好,但我觉得,我算是慢慢抓到了责任感。
现在的我不是一名KOL,但我相信,很快很快,我会重新出发,鼓起勇气,站上更大的舞台,绽放真正的光彩。
tips:这也是一篇很走心的复盘,也是一篇感谢组员的文章。感谢他们票选了我,也感谢第一位支持我的糖糖,希望所有热爱写作的朋友,都能得其所愿,也希望同频的朋友,能够一起实现梦想。

23岁前的人生迷迷糊糊,23岁后乍然开悟,回望人生,乍然发现很多不曾看过的风景。
世界很大,故事很多,然而不要紧,未来的路会有很多声音,扎心的,戳心的,都是你的财富,总有一天会化作一束光。
我是陈澄澄,专注个人成长及生活品质的提升,若能给你一束光,我的世界也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