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行一年多以来,学校作业少了,课后服务活动更丰富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时间,更快乐了。然而,也有部分家长依然充满担心,怕孩子在学校学得少,跟不上。他们在网上学习各种各样的“鸡娃”知识,想要抓住孩子的黄金发育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何正确看待家长的这种心情与行为?
自2021年“双减”以来,学校的作业少了,课外培训班取消了,孩子们放学后有更多空闲时间了,为什么有的家长还会焦虑?

第一种焦虑来自家长认为过去自我的“不够好”。第二种焦虑来自家长对未来自我的“不相信”“不确定”。第三种焦虑来自当下家长对自我各种状态的不满意。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视角说,成年人所有对过去自我的不满意,大都源于成长经历中“被肯定、被看见”的机会匮乏。青少年儿童对自我的认知,首先来自外在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判。因此,很多成年后的家长内心都有一个巨大的“坑洞”,需要被自己的父母或养育者的爱和肯定填满。同时,如果父母已经不能替自己做这部分功课,就需要家长自己通过学习或咨询来完成这个“填心理坑洞”的功课。
借由这份对自己的过去、未来和现状的不满,家长无形中把压力转嫁给了自己的孩子,唯恐孩子浪费了学习的最佳时间。家长们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或专家、他人介绍的学习经验,到处搜集优质资源,争分夺秒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的时间被充分利用。唯有这样,家长内心才能略显心安。而这个过程中,家长忽略了孩子当下的年龄段特点和孩子内心世界最真实的需求。
若孩子的“人生归属”变成了父母的“权利”,孩子就被剥夺了“选择权”
陶行知先生是民国时期的人民教育家。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行知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从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走在探索“因材施教”的道路上。真正的“因材施教”不仅发生在学校,更要首先发生在家庭中。
l如果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出厂厂家,首先孩子出生后,我们有没有认真研究这个孩子的“出生说明书”,6年之后,我们有没有给他带着他自己专属的“个体说明书”进入小学,让老师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这个孩子,去引领支持这个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被充分爱、尊重、允许、支持、肯定的孩子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做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在自我”在“被爱、被尊重、被允许、被支持、被肯定”的过程中得到了保护、滋养和发展。
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成才?
这个问题里要探讨三个点:
首先是关于孩子的“天赋兴趣”的探讨。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天赋兴趣之后,再去选择适合的学校,对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才会更有力。
其次是关于孩子人生归属权的探讨。作为家长,很多人会习惯给孩子做安排。
依据就是:我是爱你的,我是对的,你是我的孩子,因此你要听我的。在这里,孩子的“人生归属”就变成了父母的“权利”。或者说,孩子就被父母剥夺了“选择权”。
当我们从众的时候,关注点在外在,就忽略了“因材施教”。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被关注内在需要,寻找更适合孩子的需要。对待孩子的成长,请顺其自然。
优质的教育不仅是养成好习惯,更要养心、养根

《老子》中有这样两个词语:“顺应天时”“道法自然”。这是万事万物都需要遵守的自然规则。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喻成一棵小树苗的成长过程,浇水、施肥、修枝、剪叶……最重要的是树根的养护。
培养孩子向下扎根的能力和素养,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 即,最优质的教育不仅是养成好习惯,还要养心、养根:养心,主要是滋养孩子内在温柔、坚强、勇敢、灵活、智慧等心理(个性)韧性。养根。主要是滋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如善良、勤俭、勤学好问、诚实、兢兢业业、利他等品德。
应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家长应该怎么做?
缓解家长的焦虑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这不是读一本书、看一篇文章、做一个咨询就能够解决的。更多的功课需要家长从自己身上开始,一点一点去觉察、去探索、去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成长、不断精进、进取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