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影片不同以往犯罪电视或电影,它直面人物内心,深度解剖人性。
“犯罪者,受害者,你,我,我们都是失败者。”没有人会是最后的赢家,在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之间,其实每个人都输了,输给了自己。它经不起推敲,也经不起解剖。就像乔教授所言“都是走钢索的人”,每一个人都在深渊的边缘徘徊着,随时有可能堕落。哪怕是影片中正义一方的廖凡和方木。前者虽英勇刚强却一直愧悔着,有着“你想证明给你爸爸看,可他永远也看不到了”的无奈与痛苦,他是罪过的。后者作为孤儿,没有多大的感情经验,生命于他而言是不在乎的,为抓住罪犯拿别人的性命不当性命,他亦是罪过的。
可是亦正亦反,有黑暗就会有光明,即使是影片中最终的杀人幕后者,那个医生,也曾救人无数。而林海,绑架又杀人,但他一直是为了他患病的女儿。“只要她女儿需要,他可以让她吸干他最后一滴血”,一声“快走”,在最后一刻保护着他的女儿,虽会显得矫情但仍想感叹,“父爱是伟大的”。所以在这里,我相信“人性本善”,所有罪恶,不过是后天,迫于无奈,被外界扭曲了人性,沦丧了道德罢了。
当然,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廖凡与方木相爱相杀的对手戏。两人对话很有味道,一点一滴渗透在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值得反复推敲品味。他们两人一个凭着丰富的阅历经验,一个凭着强大的知识天赋,都自以为看透了彼此,方木看出廖凡“情感缺失却总抓住情感不放”,廖凡看出方木“不适合当警察”。其实两人都对,但两人亦都错。廖凡当警察并不是为了子承父业,而且为了他自己,他在救赎自己;而方木是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的,当他懂得敬畏生命,虽说是以他暗恋对象血淋淋的尸体为代价。
或许是因为产生了共鸣,方木有“察觉犯罪的天赋”,而我也一直试着窥探着人心。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我从不愿正视的自己,一样自以为看穿了人心,看透了人事。然不过是表面的浅显,“看穿别人的同时,留神别把自己看丢了”,表面看的通透,看到每个人的脆弱与黑暗,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一个清高的位置,不沾世俗,不染风尘。和前期的方木一样的缺少一份教训与历练,看似透明,却把自己包裹在密不透风的盒子里,缺少一个人将它打破,从而破壳而出,重获新生。
电影里有一句话“你不断证实的是别人的罪,我不断挖掘的是别人的心。”,“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眼里,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推理侦察片,它就是一部教育片,只是以视觉的冲击,情感的渲染,在这么恰当的一天,让我反思自我,给我呈现了一个现实的内心世界,影片的每一个人,皆是我身边人的缩影,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各自的影子。
一直爱看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却总是无法真正体悟,在懵懂中挣扎。这部电影,让我拨开云雾见天日!
网友评论